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人物專訪 > 資訊詳情

請給我N個理由——訪斯達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沈華

時間:2007-11-29

來源:中國傳動網

導語:采訪沈華博士的動機正是起于他那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我們的產品和國外比,差不多,甚至更好。”

IGBT(絕緣柵雙極晶體管)作為新一代新型電子電力半導體器件,集高頻率、高電壓、大電流等優點于一身,是國際上公認的電力電子技術第三次革命的最具代表性的產品,目前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中的每一個行業。迄今為止,我國市場需求的IGBT新型電子電力器件基本是依靠進口的。據專家評估認為,與國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應用基礎研究深度方面的差距至少為5-10年;在電源產品的質量、可靠性、開發投入、生產規模、工藝水平、先進檢測設備、工人素質、持續創新能力和公司體制等綜合實力方面的差距約為10-15年。特別是對電源產品和裝置性能有極其重要影響的新型場控器件的芯片制造技術,現在還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而另一方面,我國IGBT的市場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遠的不說,就在今年上半年,即便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的廠商,也曾遭受過“斷糧”之苦。中國的變頻器行業乃至所有用到IGBT的行業,猶如一個被鐵鐐系住雙腳的舞者,無論怎樣的激情四溢也舞不出飛旋騰躍的舞姿。 其實,對于IGBT這種體現核心技術的功率器件的研發制造,國內并不是沒有作出過嘗試和努力:上世紀90年代,我國就有幾家單位曾致力于IGBT的研究和生產。但由于缺乏微電子技術、后續資金和其他原因,還沒有能正式投入生產就夭折了。 據稱,目前我國國內有七、八家工廠已經或打算進行IGBT的生產,斯達半導體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采訪沈華博士的動機正是起于他那一句石破天驚的話:“我們的產品和國外比,差不多,甚至更好。”筆者便懷揣著一連串的疑問約請他來《控制與傳動》雜志社作一席談,在這里并請廣大讀者明辯——以下所述是不是支持沈華博士觀點的N個理由? 沈華博士——斯達半導體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沈華簡歷: [size=2][i][size=2]湖南大學機械系本科。 北京鋼鐵學院(現在的北京科技大學)獲得材料碩士。 遠赴美國耶魯大學,次年獲得應用科學碩士學位。 麻省理工學院電子材料博士 西門子(英飛凌)半導體技術研發部高級工程師經理 Xilinx,Inc. 高級經理 2006年回國,創立斯達半導體有限公司。[/size] [/i]“老外除了資金實力大于我們,其他方面并不占據優勢。”[/size] 沈博士以此為旨,一一道來。 IGBT模塊的生產流程關乎到設計、選材、制造以及檢測等諸個環節。1995-2000年,沈華博士所供職的公司為英飛凌(Infineon)的前身西門子Simens Components, Inc。因為專事新產品的研發,沈博士熟諳最前端的技術。他的創業伙伴也和他一樣,有著相類似的知識背景和業務經驗。至于選材,斯達公司的出發點是盡量選用國產的材料,國產的不夠好才選用國外的。“我們也希望國內的廠家能夠提供給我們更好的原材料。”沈博士補充道。如果產品質量僅僅停留在某幾個人的手中而未在操作工人那里得到體現,其產品質量不可能是先進的。在這方面,斯達公司通過對員工的培訓使之對質量把關有個正確的認識,并用設備檢測來說話,借助程序多樣而到位的檢測手段,來保證制造工藝的一流水準。據說一些國外廠商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即銷售到中國的IGBT產品不能夠再返銷到國外——原因之一是老化測試未全部到位——以節省“不必要”的開支。(至于是否真正如此——各位看官去看看模塊端子的鍍銀處就知道了——沒有經過測試的是銀白色,做過老化實驗的顏色會變黑。) 我們知道,功率元器件工作時的溫升是衡量產品可靠性的一項十分重要的參數。溫升越高,器件的其它參數將急劇惡化,輕則降低壽命,重則立即損壞。令人吃驚的是“斯達的IGBT溫升竟然比國外的同類產品還要低!” [align=center] 1995年與西門子公司同事[/align] 產品的可靠性和良好的性能為斯達公司掘得自2006年國內建廠以來的第一桶金。至今,已經有上百家客戶與斯達確定了業務關系,這些客戶中包括深圳市正弦電氣有限公司、北京時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還有上百家客戶正在試樣。“我們預計明年的銷售額將突破1億。”沈博士對明年的銷售市場充滿信心。 對于價格,國內普遍存在一種認識誤區,盲目認為是國內的產品就一定不如國外的好,就應當比國外的便宜。斯達產品的價格的確比國外的低,但是,哪怕面臨失掉定單的危險斯達也決不做超過限度的讓步,這個限度就是產品的質量,就是為了保證質量所做的材料的選用、工藝水準的精當、檢測環節的完整。“我們不能砸自己的牌子。” 斯達企業的高層成員們對國外同行的狀況可以說了如指掌,畢竟,這些人都曾在他們當中工作過,甚至領導過他們。一方面,因為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國外的IGBT廠商無須將性能最好的產品銷往國內;另一方面,將IGBT的產地和技術核心建在海外,只將中國作為銷售市場。這無疑為中國的斯達半導體有限公司們制造了節約成本和市場維護的優勢,至于如何生產、如何控制產品質量,則“拿來主義”并結合“中國特色”為宜。 [align=center] 斯達生產的部分IGBT模塊[/align] 斯達在對待客戶、拓展業務方面有自己獨到的服務意識和遠見。沈博士總是向營銷人員強調,面對客戶時不要急于推銷產品,要仔細了解對方的需求,掌握相關的參數,找到與之對應的產品,推薦其試用,供其選擇。讓客戶知道斯達,了解斯達,使用斯達的產品。從每月幾個模塊的購買試用到幾十個(每月)到幾百個(每月)再到幾千個(每月),呈指數增長,才是斯達所期待的——目前和斯達打過交道的包括變頻器、電焊機等在內的廠家最終都認可了斯達的產品,正是客戶的認可堅定了斯達的這份期待。至于服務,如果在使用過程中產品出現問題,斯達則沒有山迢水遠之不便,可以實現對客戶訴求的快速響應。 “那么資金呢?一千萬美金的啟動資金不能說少,但是后續資金是否跟得上?”面對筆者的追問,沈博士說:“目前已有數家國內外的投資者向我們遞來了橄欖枝,我們正極為審慎地考慮這個問題。因為選擇哪家的資金關乎企業的發展走向。”“(資金)真的沒有問題嗎?”一想到國內IGBT產業的前車之鑒,筆者不由地重復質疑,得到的是沒有絲毫遲疑的回答——“沒有問題。” “公司的任務是發展” 現在,斯達的產品涵蓋三大類:廣泛應用于各行業的標準型模塊,適用于惡劣環境的高可靠性模塊以及技術要求高端的智能化模塊。即便是位于技術最前沿的智能化模塊,斯達也與國外廠家處于同一起跑線上。眼前,斯達IGBT的模塊部分全為自行生產,只有芯片是從國外廠商購買的。“其實我們已經研發出自己的芯片,計劃待斯達品牌在市場成熟后再投入批量生產。”“我們已作好了公司五年的發展規劃。”身為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沈博士對公司的發展成竹在胸。 [align=center] 廠房[/align] 據沈博士介紹,斯達人是一支富有朝氣的年輕隊伍:工程師平均年齡約為25歲,操作工則約為20歲。在招聘時有的崗位是50人里選2人,有的崗位甚至達到100人里選1人。為了讓精挑細選的人才“把根留住”,斯達采用了國外公司的管理模式,通過贈送股份將員工的生活愿景與公司的發展前景緊密地結合起來,并創設假期制度、宿舍福利以及企業文化,給員工以歸屬感。不僅如此,斯達還注重員工的發展,“要培養他們,讓他們知道別人在做什么。”——企業發展的最高境界之一莫非就是企業人的發展? 回首國內的變頻器廠商,我們會發現一個幾乎不爭的事實,那就是當企業日益興盛之時往往會遭遇一場裂變,力量的分散導致競爭力的減弱,使得國內廠商始終難以與外資企業抗衡。沈博士充滿感情地地告訴筆者,很多朋友都囑咐他:“一定要小心!”朋友們只言片語的背后凝聚著一片深切的真誠與關愛…… 沈華其人 沈華,似乎有著江浙人特有的靈慧,《我愛韶山紅杜鵑》一文讓14歲的他對毛澤東的故鄉——湖南心馳神往,小小年紀即考取湖南大學機械系就讀。此時,沈華依舊貪玩貪睡:常常不去上課自行其事;晚上八、九點鐘就早早入睡;甚至考試時也總是半個小時后就答完卷子急急退場為的是能早點趕回家中——可是成績卻始終是數一數二,惹得老師每次在課上見他缺席就半是責備半是無奈地質問別的學生:“小沈華呢?” [align=center] 做客中國傳動網(《控制與傳動》雜志社)[/align] 1990年沈華考取耶魯大學全額獎學金的資格,后獲得應用科學碩士學位。1995年則獲得麻省理工學院電子材料博士學位。在當時工作普遍很難找的情況下,沈華卻加入西門子Components,Inc(微電子部門),1996年該部門更名為Microelectronics,Inc,1999年更名為英飛凌(Infineon)。在那里沈華作了近6年的芯片技術研發。2000年沈華離開西門子,來到Xilinx,Inc——位于硅谷的一家著名FPGA公司,負責新產品的開發。2003年開始負責當時最先進的65納米工藝技術,這項技術于2006年1月研制成功,沈華也為自己在國外的業務生涯劃下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同年2月即辭職回國。 在離開美國之前,沈華曾力邀父母前往美國小住。父母經過一番“考察”向兒子表態:“你留下來生活蠻好的。”是啊,那時的沈華以及同他回國創業的伙伴都有著良好的教育背景、順利的工作經歷、優厚的薪資待遇,甚至描畫得出5年、10年、20年奮斗后個人發展的美好未來——可是也許這一切來得太容易,在他們看來不足以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2003-2005年期間,沈華因為業務關系,頻繁奔波于美國和臺灣、日本之間,幾乎每兩個月就有機會回到國內作市場調查。他發現國內廠商對來自于國外的IGBT芯片根本不知其所以然,而國外產的模塊在中國也處于絕對的壟斷地位。當聽說國內某生產商引用某種IGBT模塊生產變頻器,后來該模塊生產廠商以其型號老舊為由停止了模塊供應,最后導致國內廠商停產的故事后,沈華感慨頗深。也不需要做太多的說服工作,沈華和他的同伴們就這樣被國內市場大勢和個人的理想之夢召喚著回到了祖國。 那個前往異國求學時曾極其順利地適應喝冷牛奶并找到玩伴的沈華,在回國的最初兩個月著實“郁悶”了一陣子:有著16年駕齡的他卻開車開不動,若是在路上避讓行人就會招致很多人朝他摁喇叭;更糟糕的是,在廠建工地上查看情況時自己的車子卻被砸了,車內的電腦以及重要的個人物件不翼而飛…… 沈華以他自己的開朗性格適應著這種地域差異,笑稱“現在我的思維不再是‘海歸’的思維,而是一個地道的浙江老板的思維,也會和他們一樣盤算著每平米三千的房價能不能再便宜點兒”,“不是那個地方不好,而是你沒有適應那個地方”。 沈華博士留學期間,曾遭遇了一件讓他至今難忘的事:一位德國教授來麻省理工學院訪問,當時沈華作陪同。教授問起沈華畢業后是否打算回國,沈華表示“打算工作幾年再回去” ,沒想到對方怒氣沖沖地說道:“我在德國的中國留學生畢業后就不想回國,難道從麻省理工學院這么好的高等學府出來的中國學生也不回去嗎?這樣下去,中國的教育怎么發展?!” 當時在場的還有其他同學,這件事讓沈華尷尬不已,一時無從辯解,然而記憶卻在他的心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是啊,看到那么多高校學生蜂擁著走進新東方的學堂又蜂擁著奔赴異國他鄉,多少人都曾在腦海中留下不安的疑問:我們的后輩精英們在學成的時刻可否想到過回來報效他們的祖國?“我曾和一些年輕一代的留學生們交流過,我想他們中的很多人還是會回來的。”沈華博士的想法也許代表了新一代海歸和未來的海歸們的心聲。 創業的過程充滿著判斷,充滿著抉擇,需要機遇,需要勇氣。從搜狐的張朝陽,到百度的李彥宏,再到已是國家“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專項的首席科學家和總體組組長的萬鋼……我們所看到的是一批海外學成回來的創業者不斷創造著新時代的傳奇。誰說將來的沈華不會是一個傳奇呢? 當年的熱血青年,今日已經成長為有擔當的有為之士,“海歸”創業精英的成功,將對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建設事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對于中國經濟與世界的接軌,對于中國在科技文化上追趕發達國家作出了或即將作出卓越的不可替代的貢獻。 斯達的力量,源于民族! 也許,這些,都是支持沈華博士觀點的理由? 相關鏈接: [i]◆今天,國家科技部已將IGBT的研制列為七大課題之一。國家信息產業部產品司也在今年8月召開研討會,旨在研究如何在國內發展IGBT并撥款予以扶持。 ◆斯達半導體有限公司位于浙江省嘉興市科技城內,占地面積約106畝,一期投資2億人民幣.公司從國外引進先進生產技術,配置最先進的儀器設備建成IGBT模塊生產線和占地2000平方米 的千級凈化廠房,并在美國硅谷設有研究中心,主要從事功率半導體器件IGBT的設計、封裝和銷售,是國內唯一一家具有自主研發、設計和封裝能力的功率半導體模塊廠家。 ◆近年來,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企業難以掌握核心技術,重引進、輕消化吸收再創新的問題一直未能有效解決。2004年,中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引進經費支出397億元,消化吸收經費支出僅61億元,遠遠低于日本和韓國的水平。[/i]
聲明:本文為中國傳動網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