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十二五”物聯網發展規劃》(下稱“規劃”),這也是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首個五年規劃。
國家物聯網產品及應用系統質監中心主任黃申告訴《通信產業報》(網)記者,規劃內容比較全面,涉及物聯網技術、標準、應用示范、產業集群、區域協調等各個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規劃也為通信物聯網發展指出了突破路徑,即應用服務業。
確立目標強調安全
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我國物聯網的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在“核心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關鍵標準研究與制定、產業鏈條建立與完善、重大應用示范與推廣”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初步形成“創新驅動、應用牽引、協同發展、安全可控的物聯網發展格局”。
具體而言,在感知、傳輸、處理、應用等技術領域取得500項以上重要研究成果;研究制定200項以上國家和行業標準。初步形成門類齊全、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物聯網產業體系:形成較為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培育和發展10個產業聚集區,100家以上骨干企業,建設一批覆蓋面廣、支撐力強的公共服務平臺。
規劃同時確立了重點九大類應用示范工程,以期形成成熟、可持續發展的物聯網運營模式。記者了解到,這九大類工程分別來自三大領域。一是,經濟運行中的重點行業,如工業、農業、流通業等;二是,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領域,如交通、電力、環保等;三是,社會管理和民生服務領域,如公共安全、醫療衛生、智能家居等。
“示范范圍非常廣,幾乎涉及了國計民生最為關鍵的各個領域,也基本涵蓋了現有物聯網應用領域”,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邢濤對記者表示,規劃將物聯網安全提到了新高度,這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物聯網安全形勢十分嚴峻。規劃指出,要從政策法規、標準規范、技術保障能力等多角度,全面提升物聯網安全保障水平。建立以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為主導,第三方測試機構參與的物聯網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明確通信業突破路徑
一直以來,業內都在爭議,到底誰是物聯網發展的主導產業?在物聯網方面,通信業究竟應當肩負起怎樣的發展責任?規劃明確了要推進物聯網通信業的發展,加快培育應用服務業。
規劃指出,要支持與物聯網通信功能緊密相關的制造、運營等產業:“推動近距離無線通信芯片與終端制造產業的發展,推動M2M終端、通信模塊、網關等產品制造能力的提升,推動基于M2M等運營服務業發展,支持高帶寬、大容量、超高速有線/無線通信網絡設備制造業與物聯網應用的融合。”
記者了解到,未來五年,通信業需要攻關的技術難題很多,例如各種位置感知技術,異構網絡的融合,海量數據的存儲和挖掘,圖像視頻的智能分析、“可管、可控、可信”的物聯網安全體系的構建等。此前,電信運營商已有的M2M平臺、智能管道、云計算中心等技術和產品,都將會是有力支撐。
規劃同時指出,將著力培育物聯網服務業,包括物聯網專業服務、增值服務等服務業態,物聯網數據存儲、處理與決策等基礎設施服務業態等。
電信運營商一直希望成為物聯網服務商,規劃無疑指明了方向。
此外,在規劃中,傳感制造業和通信產業都被列為物聯網發展的重要力量,邢濤說,這是很重要的,物聯網的推進需要傳感產業的蓬勃發展,這恰恰是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短板。
叫停盲目投資和建設
據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透露,包括傳感網國家標準工作組的一些人士均參與了規劃的起草工作,由于物聯網涉及的領域非常寬泛,涉及的部門也非常多,因此規劃發布前經歷了較長時間的討論和醞釀。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都表示,經過多輪討論,此次規劃出臺的時機恰到好處,特別是規劃要求各地應杜絕盲目投資,十分及時。
規劃明確,“要充分尊重市場規律,結合現有開發區、園區的基礎和優勢,突出發展重點,按照有利于促進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有利于以點帶面推進產業長期發展、有利于土地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原則,初步完成我國物聯網區域布局。”“要防止同質化競爭,杜絕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指出各地應以重點城市或城市群為依托,高起點培育一批物聯網綜合產業集聚區;以特色農業、汽車生產、電力設施、石油化工、光學制造、家居照明、海洋港口等一批特色產業基地為依托,打造一批具有物聯網特色產業聚集區。
從2009年物聯網概念橫空出世以來,大量與物聯網有關或無關的公司紛紛涌入,希望淘到金;全國數十個個城市上馬智慧城市規劃,產業欣欣向榮的背后是,各地差次不齊的ICT基礎,以及盲目投資。“規劃對各地物聯網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黃申說。但一位接近起草規劃工作的人士也向記者表示,各產業、各地都紛紛進入物聯網領域,大干快上、各自為政、各說各話,規劃的發布能否將分散的力量統一到相同的線路圖之內呢?事實上,從目前來看,規劃對各方更多的是指導和“建議”,并沒有一些強制性的措施,同時規劃也沒有提出一些特別具體的項目和資金支持份額。他表示,規劃藍圖非常宏大,關鍵是看如何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