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電監會2月7日發布通知稱,《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已通過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批準,將于今年6月1日起實施。這是風電行業矚目已久的第一個國家并網標準。
此份標準由電監會主管的全國電力監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組織中國電科院、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等單位編制,規定風電場并網的通用技術要求,并與能源行業標準《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共同規定了風電場并網的相關技術要求。
據了解,此份標準規定了對通過110(66)千伏及以上電壓等級線路與電力系統連接的新建或擴建風電場的技術要求,修改完善了風電場有功功率控制、無功功率/電壓控制、有功功率預測、風電場測試、風電場二次部分等技術條款,并增加了風電場低電壓穿越能力(LVRT)要求。
所謂低電壓穿越就是指在風力發電機并網點電壓跌落的時候,風機能夠保持并網,甚至向電網提供一定的無功功率,支持電網恢復,直到電網恢復正常,從而“穿越”這個低電壓時間。
“標準規定了風電場并網的通用技術要求。”電監會相關人士表示,“標準實施頒布的意義在于促進我國風電有序地規模化發展,確保大規模風電并網后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與可靠供電。”
華銳風電公司負責人表示,隨著新國標的出臺,國內風機的低電壓穿越升級改造將逐漸完成,這將使風電并網瓶頸得到逐步解決。
“所謂的升級,主要工作就是個別部分硬件模塊的調整,以及控制軟件的控制程序和參數進行重新調整設定。”上述負責人告訴記者,升級改造主要涉及動態無功補償、變流器、控制器等設備的改造。
[訪談]
低電壓穿越模塊前景廣闊
市場規模可達30億元
記者:《風電場接入電力系統技術規定》明確要求風力發電機要具備風電場低電壓穿越能力,這將對我國風機低電壓穿越能力建設有何積極作用?
行業分析師楊寶峰:由于風電整機廠商對低電壓穿越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并且變流器成本占整機比重較大,國內大部分在運行的風電變流器中普遍缺少加裝低電壓穿越模塊。
然而,自去年年中風機改造浪潮已經開始。去年8月初,電監會組織開展風電安全檢查,其中,風電設備情況中最重要的就是檢查機組低電壓穿越能力檢測及改造情況。此后,能源部發布的“大型風電場并網設計技術規范”也要求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
此次“新國標”可以說是在此基礎上明確了風電整機的技術標準,特別是明確了對風機具備低電壓穿越能力的標準,這就意味著此前普遍缺乏低電壓穿越模塊的風機必定要進行大規模低電壓穿越能力改造。
記者:具體將會對風電設備廠商帶來怎樣的市場機會?
行業分析師楊寶峰: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累計裝機容量達到44.73吉瓦,按照每臺0.15萬千瓦來計算,約有3萬臺風機在運行。金風科技的直驅風機改造價格約為10萬元左右,而雙饋風機由于其構造更復雜,改造價格還大于10萬元。那么低電壓穿越模塊的市場規模至少不低于30億元。
目前我國風電變流器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仍然由外資廠商占據,ABB、西門子、艾默生等擁有大量的變流器專利,具有雄厚的技術儲備。國內變流器研究起步較晚,內資企業占市場比重不到10%。
但我認為,我國的變流器市場存在廣闊的進口替代空間。通過技術比對,近年國內一些優秀的廠商在技術實力方面已經接近國外領先廠商的水平,此外,外資廠商的改造價格數倍于國內廠商。我認為,龐大的改造費用足以打破風機廠商與外資變流器廠商原本和諧的合作關系,而整機廠商為了應對風機改造的壓力,也開始逐步尋找能夠低價、可靠地進行風機改造的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