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中的39家國外企業,其中37家已經進入中國,并構建了完善的業務體系。”這樣的數字足可以證明中國工程機械市場群雄混戰的狀況。蘇子孟用3個詞來概括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全球最開放”、“競爭最充分”和“國際化程度最高”.
事實證明,中國工程機械市場規模已經躍居全球第一,中國已經成為國外企業全球拓展的戰略重心,其中多數企業還投資建立了制造和研發基地,不斷完善在中國的布局。“競爭最充分”的原因不僅來自于國外企業,更來自于中國本土的工程機械企業。
2010年,中國工程機械領域最大的企業――徐工集團營業收入超過660億元人民幣;中聯重科達到了523億元人民幣;三一集團超過了500億元人民幣。在2011年度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中,徐工集團、中聯重科、三一重工位居10強之列,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涌現出越來越多的具備世界級規模和競爭力的超大型企業。與此同時,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劇,中國工程機械行業“走出去戰略”升級,中國企業正在全世界范圍積極謀求更大發展,中國工程機械企業不斷融入世界,中國與世界工程機械產業之間的關系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徐工董事長將這種態勢概括為“一進一出”.“一進”是指國外企業紛紛挺進中國,在中國布下更多、更實質化的棋子,將更多與世界同步的理念、產品、技術引入國內。“一出”是指中國企業也在加速出海,大力推進國際市場拓展。“一進一出”之間,中國工程機械產業整體競爭實力正在與世界最先進水平全面對接。目前中國企業的海外推進,已經初步告別簡單的產品出口模式,轉而投向海外建廠、海外收購等高階方式。
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在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方面收效明顯。大多數中國企業由過去單純的規模式增長、市場驅動型發展,逐步實現了向價值驅動式成長的轉變,綜合實力迅速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國際產業地位大大提升。
有業內人士認為,在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迅猛發展度過了一段甜蜜期后,今年整個行業產銷從4月份開始下滑。“這預示著市場拐點已經到來,以中低端為主的市場或面臨新一輪洗牌。”對未來市場前景的不樂觀情緒并不少。然而,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容易引起外界誤解,實際情況是,工程機械行業的拐點并非從增長變成下降,只是從高速增長變成了平穩增長。
中聯董事長預測,市場規模仍在上升,明年也不會改變增長的態勢。詹純新的看法是,行業整體增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被業內人士歸納為兩個:一是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內貨幣政策從緊;二是產能過剩導致各家企業銷售下滑。產能在急劇地增長,產能過剩應該說是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面臨的突出問題,這也導致市場競爭會異常激烈。
斗山工程機械全球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托尼?海爾山表示,產能過剩在中國開始出現,太多參與者都進入了市場。與諸多看空的觀點相比,對于未來市場的趨勢,很多大型企業的負責人顯得很有信心。
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都是依靠著中國基礎設施擴大和國家經濟建設快速發展而成長起來的,尤其這10年有一個快速的發展。可以說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個個都是好樣的,都是在一個充分競爭的時代和國內、國外同行的競爭、合作、發展中練就了一身高強武藝。中國的工程機械企業還是有點兒底氣的,因為這幾年確確實實有所進步。中國工程機械產業和企業,如今在理念、戰略上已經實現了質的提升,在制造體系和水平上,已經跨出中國邁向全球。
企業家的信心不只來自于自身,還來自于對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中國的水利設施建設、保障性房建設未來都將有很大投入,與此同時,緩建的高鐵和核電站也會有廣闊空間。
一個例子――我國江蘇等沿海地區,不會再有更多新公路建設,但是大量公路也開始進入養護期,隨著車流量越來越大,道路搶險設備的需求是越來越高。
全球目前經濟形勢確實在錯綜復雜的階段,從歐美的情況來看,經濟有可能再次下滑和探底,但是新興市場依然保持一個良好的趨勢,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依然保持上升的趨勢。數據顯示,全球產業銷售額已經超過2000億美元大關,無論是區域市場規模,還是整體重心上,全球工程機械產業都在向新興市場轉移。
同時我們也看到拉美地區、東南亞地區以及非洲區的整體狀況還是不錯的。所以對中國工程機械企業的影響不是太大。在歐美市場,本來中國企業的份額就不高,所以歐美市場的經濟稍微疲軟,對中國企業影響是不大的。
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社長兼首席執行官野路國夫也看好新興市場。今后有很大的潛力,在新興國家,有中國、巴西、俄羅斯以及非洲多國在未來10~20年經濟還會不斷增長。但是從短期來看,不能光靠中國一個國家來牽引全世界的經濟。北美的人口也在增加,經濟還有潛力。我們認為北美明年和后年經濟會得到恢復,中國、亞洲、南美也會迎來增長。
趁低谷投入技術培養人才,在緊密關注市場未來發展的時候,企業的生產也許并不會像以前那樣繁忙,那么企業該做些什么?工程機械市場經歷了一個非常火爆的階段,各家企業忙于交貨,忙于生產,那時勢必會在管理、技術、市場的創新和人才的培養等方面耽誤時間。雖然中國工程機械企業取得了很大進步,但部分企業在技術水平、創新能力和產品層次上,與國際先進企業比還有一定差距,還必須不斷學習,取長補短,創新升級。當市場回歸理性之時,制造企業應該更好研究客戶的需求。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需要整合,集中關注客戶需求和售后服務。工程機械產業要對資源進行整合。
如果按高質量的標準來看,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產能是不過剩的。現在中國部分企業的產能是生產低質量的、低技術的產能,在這一輪調整過程中會逐步被淘汰,中國企業將會借此加大技術投資,未來產能還有很大增長空間。切忌浮躁、盲目地去追求所謂的一些難以到達的東西。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
中國工程機械產業的轉型升級要從4個重點方面入手。一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提升技術水平,努力在關鍵核心部件等產業鏈短板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推動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動信息技術在企業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營銷物流等環節的深入應用,加快推動制造模式向智能化、網絡化、服務化轉變。三是要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清潔、安全轉變,大力發展節能減排技術、裝備和服務。四是要加快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促進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深入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