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籌劃2012年啟動建立的全國風電監測體系,正在引發風電行業的廣泛關注。這一體系的核心措施是通過技術手段對全國所有風電機組的運行情況進行監測,將以往被企業視為“商業秘密”而不愿公開的風電設備質量性能以及風電場運行信息,變為政府部門可以實時了解、量化評價并定期公開的“透明緊箍咒”。
為了推動監測體系的建設,國家能源局計劃將風電企業的信息上傳情況與風電項目核準掛鉤。這一體系在促進行業透明、有序發展的同時,也讓企業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產品的質量性能無法遮掩,企業的優勝劣汰將加速進行。
很多企業對能源局的舉措表示歡迎,但也有一些企業擔心操作中將面臨法律、利益和機制障礙。在財務、統計等領域屢禁不止的數據造假,也可能出現在風電監測體系中。
監測
建立全國統一的風電監測體系,已是箭在弦上。
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對本報透露,在近期向國務院提交的一份報告中,能源局提出要加強風電產業監測體系建設。該官員表示,作為行業管理部門,應該(通過監測體系)對行業的發展情況有全面、直接、迅速的了解,并做出快速反應。
近年中國風電產業的爆發式增長中,設備質量和風電場運行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即便是政府部門,也很難了解一線的真實情況,發生事故時往往“后知后覺”,在考核評價企業時也缺少可以量化的客觀依據。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在日前舉行的“2012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坦承,“很多人問我們,我也說不清楚我們的行業到底技術怎么樣,管理怎么樣,怎么來判斷優劣。”
而按照設想,風電產業監測體系建立后,將推動整個行業的透明、健康發展。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業內企業,既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及時了解行業的運行情況,也能依據一系列指標對企業進行定量的評價。
據一位參與方案設計的專家介紹,希望能夠通過監測體系,把全國每臺風電設備的運行情況監測起來,統一監測的指標,比如發電量、可靠性(如可利用率、平均故障時間等),統一數據源,統一考核評價。
在具體操作上,可能會將在各地風電場現有的SCADA(監控與數據采集)系統中增加一個支路,將運行數據上傳至風電監測系統,以此為基礎進行監測和評價。這一系統的發展方向,是能夠實時掌握全國每臺風電機組的運行狀態。
據了解,國家能源局委托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下稱“中國風能協會”)正在抓緊制定實施方案,該協會近期已組織召開了幾次專家會議,對風電監測系統進行研究討論。
國家能源局一位官員對本報表示,目前對于風電監測系統具體采取什么方式,以什么樣的機構為主體去做等問題,還在討論之中。但可以明確的一點是,建立監測體系將是下一步的方向。
知情人士透露,為了支持風電監測系統的建立,國家能源局可能會將風電項目的核準作為督促風電企業,特別是風電場開發商配合的手段。這意味著那些在數據報送上表現不佳的開發商,有可能在項目報批上受到限制。
目前,我國風電項目由國家能源局和各省發改委核準。按照去年8月下發的《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省級核準的風電場工程項目,須按照報國家能源局備案后的風電場工程建設規劃和年度開發計劃進行。
分化
風電監測體系的建立和對企業的量化評價,被認為是風電產業加速優勝劣汰的一道分水嶺。那些產品質量性能較差的風機制造商,將面臨更為嚴峻的生存壓力。
最近幾年,伴隨著風電產業的飛速發展,我國風機制造企業不斷涌現,產能急劇增加。目前,我國已有80余家風電整機企業,因產能整體過剩,行業陷入價格戰,加之下游開發商拖欠貨款以及行業政策收緊,大部分企業較為吃力。
2011年以來接連出現的風機事故,讓風機制造業雪上加霜。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多時間中,國內風電場發生了30多起惡性事故。
不過,由于長期以來風電行業信息不透明,無論是對事故狀況,還是正常運行時的風電機組質量、性能,外界很難知曉。最為了解情況的風電場開發商出于利益和榮譽的考慮,也不愿對外披露真實信息。這就使國內對風機產品的全面、客觀評價,一直處于缺失狀態。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現在已經到了用業績、質量、事故等指標對產業發展把脈的時候,不然風電產業會長期搖擺混亂下去,提高不了質量。
建立風電監測系統后,將有大量的數據支撐對風機產品的評價。國家能源局去年11月發布的《關于加強風電場安全管理有關要求的通知》中,委托中國風能協會定期組織全國范圍的風電質量調研,對風電設備和風電場運行情況進行評價,并公布評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