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5日,北京環亞之社等三家民間環保組織在京舉行研討會,商討應用物聯網技術監測PM2.5措施。與會人員一致認為,隨著2012年即將在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及國內省會城市開展PM2.5監測,物聯網技術將在環保領域發揮更大作用,并將引領環保質量的變革。
據最先進入該產業的河北省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助理劉國云介紹,環保物聯網就是通過綜合應用傳感器、RFID(射頻識別)等相關技術,實時采集污染源、生態等信息,構建的全方位、多層次、全覆蓋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目前這項技術已在環境質量在線監測等系統應用了10多年,是物聯網技術應用較早的一個領域。未來,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在環保領域的全面應用,特別是在監控PM2.5,即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細顆粒物方面,物聯網技術將在環境質量監測領域大展身手。
首先,物聯網技術將在促進循環經濟建設上發揮重要作用。在賽迪顧問城市信息化資訊中心郭慧鵬看來,這是物聯網最基本的功能。一方面,它可以密切監控產生廢氣、廢水等廢棄物的生產過程,把有害環境的污染物、廢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另一方面,它還能輔助對廢氣、廢水、污染物等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使部分污染物或廢棄物可以進行循環再利用,如對排污進行余熱回收、物質提取等。
其次,物聯網技術將促進環境監控由點及面,全方位滿足環境監測、控制、治理的需要。劉國云認為,從適應老百姓和經濟發展需求看,監控對象將從廢水、廢氣排放擴展到危廢、重金屬、輻射源、環境風險監控等,從城市監控、工業監控向城鎮、農村污染監控擴展。從服務政府、企業的角度看,在監控深度上,既監控污染源末端,如污染物的排放濃度、排放量,還監控企業污染排放和治理設施的工況運行情況。此外,物聯網的協同,如氣象、交通物聯網的連接,還能構成范圍更廣、更全面的監控體系,支持環境的全面保護。
再次,物聯網技術將推動環境保護以服務為根本理念全面展開。郭慧鵬認為,通過物聯網整合現有應用和信息資源,就能建立起集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控、環境風險防范等于一體的環保管理和服務體系,為各方利益者提供服務。如PM2.5顆粒物,不足頭發絲的1/20,來源十分復雜,監控起來十分困難。而通過物聯網技術在這方面的智能應用,以此為切口,就能達到促進污染減排與環境風險防范、培育環保戰略性新型產業等方面的目的。
最后,物聯網應用能夠促進環保領域的信息共享機制的建立,支撐城市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支撐跨區域協同應用與統籌管理。如加強和城市管理、衛生、交通等領域的信息共享與業務協同,既可以為城市安全、醫療、交通管理等提供服務,促進城市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協調,還可以擴大環保領域的物聯網覆蓋范圍和效果,使環保工作不僅僅成為環保部門的事情,還要變成整個城市的事情。
郭慧鵬表示,物聯網技術還處于不斷地發展過程中,在環保領域的應用也需要不斷深化,特別是還面臨著認識不足、缺乏統籌規劃、管理機制不協調、產業鏈不成熟、人才缺乏等諸多問題。他因此建議,面對這些問題,需要重視物聯網的作用,注重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在完善標準規范、改善數據質量的基礎上加強數據挖掘與應用。此外,需要通過建立資金保障機制、第三方服務體系,同時培育壯大相關產業,加強人才儲備,促進環保物聯網應用科學、健康、可持續發展,為提高環境質量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