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新一輪寒潮與用電形勢緊張,城區居民供電保障再次成為電力部門一大“棘手”難題。據悉,2011年夏天成都主城區最大負荷曾屢創新高,成都電網曾長時間處于最高負荷狀態運行。而今冬明春,成都電網又將面臨與去年夏天一樣的壓力。但據記者了解,成都電力供應并不短缺,省電力公司也再三強調優先保障居民供電。電力緊缺原因何在?
“缺少變電站已成為高峰限電的主因,我們甚至有時"有電供不進"!”成都電業局副總工程師洪行旅十分無奈。
“變電站建設需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與支持。”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修言如是呼吁。
無奈的瓶頸
中心城區急缺變電站
“成都中心城區用電高峰期遭遇限電的背后其實缺的不是電,而是變電站。”洪行旅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實是哪里缺變電站,哪里就面臨電力短缺。
他解釋,通過高壓線輸送到城市的電必須通過變電站降壓才能輸入居民用戶,沒有變電站,電再多也是浪費。“2011年夏天被拉閘限電的幾個區域,就是因為變電站數量不夠,電力負荷超限引起的。”
“一個變電站負責的是一個片區的電力負荷,不可能遠離用電區域。”洪行旅表示,人口越密集、電力負荷越高的地方,對變電站數量的要求就越多。“成都未來幾年的電力需求量將達到2000萬千瓦上下。”他粗略估計,至少還需要在現有基礎上再修10座變電站。
成都市能源辦主任王永新表示,按照規劃,2011年年底前將有17個變電站項目建成投運,31個變電站項目進場施工,“到2012年年底,基本消除"卡脖子"的問題。”雖然有建設計劃,但電力部門對于變電站的建設前景并不樂觀。
公眾的擔憂
成都中心城區5年沒有新增變電站
市民擔憂變電站有“電磁輻射”問題,是變電站修建受阻的最大原因。
記者了解到,從2007年開始,成都市220千伏小關廟變電站等至少7座已完成規劃和環評手續的變電站遭到了群眾不同程度的抵制,除了110千伏紅牌樓變電站經過協調目前已經開工建設外,其他6座至今未確定開工日期。“有些項目兩三年前就做了核準,一切開工手續、條件完善,但因老百姓堅決反對,施工人員一直無法進場。”省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專責劉紅志說。
采訪過程中,很多居民都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我們并不是反對修變電站,只是希望變電站離自己的小區遠一點。”由于害怕“電磁輻射”,很多樓盤業主極力反對在自家周邊修建變電站。盡管電力、環保等相關部門反復宣傳“變電站并沒有電磁輻射”,反對聲仍然此起彼伏,這也成為變電站建設的一個全國性困局。
省電力公司一名工作人員表示,一方面許多市民對停電持“零容忍”態度;另一方面,周邊居民反對小區旁邊新建變電站,讓電力企業左右為難。一個尷尬的現實是,成都中心城區近5年沒有一座新建變電站落地。
權威的釋疑
電磁感應不是輻射
對人們的心理陰影,省輻射環境管理監測中心站電磁環境監測室主任徐斌指出,通常所稱的“輸變電設備電磁輻射”本身就是一個錯誤概念,變電站產生的不應該叫電磁輻射,而應該叫電磁感應。
據徐斌介紹,他們曾以圍墻為準,對數百個110千伏和220千伏的變電站做過實地電磁感應測試,而圍墻之外、變電站周圍監測出的數值均“接近地球本身具有的電磁場水平”,即與人們生活環境中的電磁強度相差無幾。遺憾的是,大多數人仍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將抵制堅持下去。
“配套設施的建設是國內外城市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變電站以外,加油站、換氣站、垃圾站等老百姓離不開、又都不愿建在自家附近的公共設施,都存在阻建問題。”省電力公司副總經理陳修言認為,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用電負荷也隨之成幾何倍數增長,變電站布局勢必更加密集。并非靠規劃的隨意調整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
目前,省電力部門在與市民積極協調、爭取理解的同時,開始向上海、北京以及國外等發達地區“取經”。據介紹,為了減輕公眾心理壓力,中心城區新建變電站均為室內站,同時兼顧了景觀設計,與周圍環境相融合。“但不管什么樣的方式方法,變電站建設都需要得到社會的理解與支持。”陳修言補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