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日本工程機械崛起的六大因素分析

時間:2011-12-28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日本工程機械之所以能夠在困境中保持競爭力,其背后深層次原因就是通過不斷的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產業升級推動了產品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的結果就是高附加值產品的構成比重大幅度提高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十分必要。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模仿到創新的復雜過程。這其中包括行業誕生之初對國外生產技術的模仿和代工生產,還包括伴隨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生產規模和市場的擴大,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而來的銷售市場的國際化、技術輸出和所能獲得的壟斷優勢。

  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歷史與中國最為接近,合理借鑒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將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對于解決當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有借鑒作用。因此,本報特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秘書長李宏寶撰寫有關日本工程機械產業崛起的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日本工程機械的歷史是以二戰之后的國家重建為契機,從海外進口工程機械開始的。然而經過50多年發展,其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而且通過各生產廠家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增加出口,如今已成長為一個國際性的全球第二大工程機械制造強國?;仡櫰浒l展模式和經驗,其中,有六大因素促成了現今日本工程機械的崛起。

  生產要素:人口紅利+高素質人才

  日本人口紅利大約開始于1930~1935年,結束于1990~1995年,持續了近60年左右時間。1950年,日本勞動適齡人口比例為59.7%,1965年突破68%。而作為人口負債的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直到1985年才突破10%。

  在日本人口紅利長時間延續的同時,是日本高素質人才的大幅度提高。1961年,日本理工系學生數是28737人,而到1973年則達到了80619人,增長了約兩倍。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日本的大學畢業生中,每百萬人中工科畢業生是美國的兩倍,英國和法國的三倍,而在1959年日本則只是為英國、法國的二分之一左右。高素質且充沛的勞動適齡人口為日本工程機械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需求條件:內外兩個市場的交替接力

  20世紀50~70年代日本固定資產投資的高企拉動國內工程機械需求的高速增長,本土市場是日本工程機械的主導市場。在這一時期,日本工程機械完成了進口替代的過程,持續的技術創新使得絕大部分工程機械產品實現國產化,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為后期日本工程機械的出口拓展和全球化發展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隨著日本城市化進程的結束,國內市場需求動力逐漸衰弱,出口成為拉動日本工程機械增長的主要力量。由于日本工程機械具備優越的品質和性能,而液壓挖掘機、小型挖掘機等產品也非常適合當時歐美等高端消費市場的特定需求,因此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拉動下日本工程機械出口大幅增長。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再加上與歐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加劇,日本工程機械出口市場逐漸轉向中國、中東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日本工程機械在內需、歐美市場、新興市場的交替拉動中實現快速增長。

  企業戰略: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是不變的主題

  在日本工程機械崛起的過程中,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一直貫穿著始末。日本工程機械利用戰后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投資,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除超大型和特殊的以外,日本大部分工程機械已實現國產化,而且在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企業內部高效化管理,生產效率的提升也是日本工程機械企業重要發展戰略。在日本工業化中后期,效率提高更是消化成本上升和日元升值壓力的重要路徑。

  零部件和融資租賃成為兩大制勝法寶

  一定程度上,日本工程機械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源自于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的核心競爭力,零部件是工程機械最具附加值和競爭力的部分。日本小松、日立建機等國際工程機械制造商幾乎可以生產全部的關鍵零部件,而且零部件品質優良、技術卓著,是其豐厚利潤的重要來源。

  以工程機械最為重要的零部件液壓元件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其發展進程是與日本工程機械的發展相一致的。20世紀50~70年代是日本工程機械高速成長期,日本的液壓元件也在這一時期得到快速發展,發貨值年均增長率約在20%。而從1970~1978年液壓元件發貨值與工程機械總產值的數據來看,液壓元件在工程機械領域中的使用率一直維持在5%左右。

  日本工程機械融資租賃業創始于工程機械高速增長的20世紀50~70年代,工程機械的繁榮催生日本工程機械融資租賃業快速發展,而融資租賃業的發展壯大也推動了日本工程機械不斷走向強盛,兩者相依相存。

  日本工程機械面向融資租賃業的銷售額一直較為穩定,其占日本工程機械行業國內銷售收入的比例也維持在30%左右。在日本傳統租賃行業中,工程機械租賃一直占據最主要的地位,營業規模占比在50%以上,近幾年更是高達80%左右。2008年日本傳統租賃業的營業規模為14972.2億日元,工程機械租賃營業規模為11470.3億日元,占比76.6%。(此處數據為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統計口徑)。

  在傳統租賃業的下游行業中,房地產、鐵路和公路等建筑施工企業是最大的需求用戶,需求占比在70%以上。由于日本全社會建設投資的逐年減少,這使得建筑業對租賃業的依賴度逐年上升,而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對工程機械租賃依賴度的提高。

  政府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

  日本政府在日本工程機械全球崛起的過程中可謂功不可沒,日本工程機械正是在日本政府一系列的產業政策支持下快速完成進口替代,進而出口拓展,最終供應全球。如在20世紀50~70年代,日本政府先后推出電力開發、道路建設、鐵路建設等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與此同時,日本政府確立了國產工程機械的培育方針,推出官方直轄工程機械化施工的獎勵政策,以及機械化施工為參加公共工程的必要條件等法規,從宏觀政策上有力地推動了建設施工的機械化及工程機械的國產化進程。這一時期內工程機械的需求也日益旺盛。

  在日本政府建筑工程機械化施工的大力提倡下,日本工程機械得到高速增長,而同時日本建筑工程的勞動生產率也得到大幅提升,年均增長約13%,而隨后的20多年年均增長率只在1%左右。

  危機孕育產業升級機遇

  在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日本機械制造業曾面臨兩次石油危機、成本上升和日元升值等一系列不利因素。成本上升、全球經濟增長放緩以及日元加速升值直接導致了日本機械制造業銷售收入增速以及盈利能力的降低,同時也削弱了日本機械制造業的出口競爭力。

  然而,也正是石油危機、成本上升和本幣升值推動了日本工程機械的成功升級,也因此而奠定了日本工程機械在全球工程機械行業中的重要地位。

  以推土機、液壓挖掘機和裝載機為例,日本高利潤率的液壓挖掘機發貨值占比從1971年的31.54%增長至1977年的68.20%,而低附加值的推土機、裝載機則分別從31.54%和36.92%下降至17.81%和13.99%。

  同時出口產品結構不斷優化,液壓起重機、液壓挖掘機等高附加值產品出口快速增長,而履帶式拖拉機等低邊際效益產品則下降較為明顯。

  仔細分析1965~1980年日本工程機械的出口情況,我們可以清晰發現出口收入占行業銷售收入的比重由1965年的2.4%提高至1980年的28.2%。同時,從工程機械出口占日本整個機械制造業出口的比重來看,在1973~1974年和1978~1979年兩次石油危機中,其比重是呈現上升趨勢,而農業機械、紡織機械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日本工程機械之所以能夠在困境中保持競爭力,其背后深層次原因就是通過不斷的自主創新實現產業升級,產業升級推動了產品結構優化,產品結構優化的結果就是高附加值產品的構成比重大幅度提高,從而實現盈利能力回升以及適應海外市場需求變化。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