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正處在發展的關鍵時期,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十分必要。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模仿到創新的復雜過程。這其中包括行業誕生之初對國外生產技術的模仿和代工生產,還包括伴隨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生產規模和市場的擴大,以及自主創新能力增強而來的銷售市場的國際化、技術輸出和所能獲得的壟斷優勢。
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發展歷史與中國最為接近,合理借鑒日本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模式和經驗,將其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對于解決當前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中的一些問題有借鑒作用。因此,本報特約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秘書長李宏寶撰寫有關日本工程機械產業崛起的系列文章,以饗讀者。
日本工程機械的歷史是以二戰之后的國家重建為契機,從海外進口工程機械開始的。然而經過50多年發展,其不僅滿足了國內需求,而且通過各生產廠家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增加出口,如今已成長為一個國際性的全球第二大工程機械制造強國。回顧其發展模式和經驗,其中,有六大因素促成了現今日本工程機械的崛起。
生產要素:人口紅利+高素質人才
日本人口紅利大約開始于1930~1935年,結束于1990~1995年,持續了近60年左右時間。1950年,日本勞動適齡人口比例為59.7%,1965年突破68%。而作為人口負債的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直到1985年才突破10%。
在日本人口紅利長時間延續的同時,是日本高素質人才的大幅度提高。1961年,日本理工系學生數是28737人,而到1973年則達到了80619人,增長了約兩倍。20世紀70年代初期,在日本的大學畢業生中,每百萬人中工科畢業生是美國的兩倍,英國和法國的三倍,而在1959年日本則只是為英國、法國的二分之一左右。高素質且充沛的勞動適齡人口為日本工程機械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需求條件:內外兩個市場的交替接力
20世紀50~70年代日本固定資產投資的高企拉動國內工程機械需求的高速增長,本土市場是日本工程機械的主導市場。在這一時期,日本工程機械完成了進口替代的過程,持續的技術創新使得絕大部分工程機械產品實現國產化,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為后期日本工程機械的出口拓展和全球化發展奠定了極好的基礎。
隨著日本城市化進程的結束,國內市場需求動力逐漸衰弱,出口成為拉動日本工程機械增長的主要力量。由于日本工程機械具備優越的品質和性能,而液壓挖掘機、小型挖掘機等產品也非常適合當時歐美等高端消費市場的特定需求,因此在北美和歐洲市場的拉動下日本工程機械出口大幅增長。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再加上與歐美貿易摩擦的不斷加劇,日本工程機械出口市場逐漸轉向中國、中東和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日本工程機械在內需、歐美市場、新興市場的交替拉動中實現快速增長。
企業戰略: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是不變的主題
在日本工程機械崛起的過程中,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一直貫穿著始末。日本工程機械利用戰后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力投資,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并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經過十幾年的發展,除超大型和特殊的以外,日本大部分工程機械已實現國產化,而且在性能、耐久性和可靠性方面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此外,企業內部高效化管理,生產效率的提升也是日本工程機械企業重要發展戰略。在日本工業化中后期,效率提高更是消化成本上升和日元升值壓力的重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