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能源汽車國內車企需搶占先機
西車東漸,傳統汽車的一波還未平息,一波新能源的浪潮又來侵襲。
一直以來,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總是被定義與西方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但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難產”,在期望通過新能源汽車實現彎道超車的時候,突然發現,西方車企已然加速。
根據JATO咨詢公司的數據顯示,納入其統計的24個歐洲國家的電動車市場銷量實現了突破性的增長。這些國家2011年上半年的電動汽車銷量(5222輛)是去年同期(507輛)的10倍多。
除此之外,一些成熟新能源汽車產品和技術正從世界不同的方向,大規模地登陸中國市場這個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
在日前舉辦的廣州車展上,大眾、寶馬、奔馳、福特、日產、通用、豐田等跨國巨頭相繼發布了自己的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等新能源汽車規劃及推進時間表,從今年年底開始,一些外資品牌旗下的成熟電動汽車產品將大規模登陸中國市場。
在面對外資車企的搶灘登陸,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似乎還未做好準備。日前有網站報道稱,11月初,《規劃》經過修改后再次上報國務院,不過仍未獲得通過,只因所謂的“技術路線之爭”。
“這個行業,吵得太厲害,從政府到企業,分歧太大,形成了很多誤區。”中國汽車工業咨詢發展公司首席分析師賈新光說。
“政策熱氣騰騰,市場冷冷清清”,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其實并不盡如人意。雖然新能源汽車已被提升至最高層級的國家戰略地位,但在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卻始終處于叫好不叫賣的尷尬處境。
統計數據顯示,自試點工作啟動一年多以來,25個試點城市節能與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僅1萬余輛,并且大部分是混合動力的公交車,私人購乘的純電動只有1000余輛,與推廣目標相去甚遠。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在外企大范圍的占領市場時,筆者認為,國內市場也該有所作為。畢竟,憑借著天時地利,國內車企在巨大的新能源市場上應有搶占先機之優勢。
因此,筆者建議,國內市場應盡快出臺《規劃》,新能源汽車項目投入很大,有政策推動和約束,企業才會下大力氣投入;其次,國內車企應加快在新能源車產業鏈上下游布局的步伐;再次,國內車企可以采取與外資合作技術模式加快發展。不過,與國外企業合資時,要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對于核心技術的把控,謹防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