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裝備工程機械司委托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開展“十二五”規劃前期研究及制定工作以來,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充分利用掌握的數據、重要案例、國內外發展的成果等,圍繞調整轉型、創新升級戰略,深入、前瞻、開放、創造性的實施了“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工作。
該規劃全面、客觀地總結了“十一五”以來的成績和問題,特別關注到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世界產業結構變化及其對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影響;又結合調結構、轉方式,指出工程機械行業未來發展的戰略思想、預期目標、工作重點、應對措施及建議,充分反映了廣大企事業單位的要求和關切。其中,廣大企事業單位和協會各分支機構,給予了高度重視和積極配合。工信部裝備工程機械司領導對規劃的編制工作也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多次的指導。
2011年4月底,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機械處處長王建宇又組織了行業權威專家對規劃的草稿提出了中肯的建設性意見。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對該規劃再次進行修改并上報工信部裝備司審核批準。2011年7月31日,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在青島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工程機械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現通過工信部裝備司王建宇處長、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秘書長蘇子孟、副秘書長王金星及規劃主要撰稿人、原副秘書長茅仲文等行業內權威人士的觀點,對該規劃進行深度分析,共同把脈“十二五”規劃的閃亮點。
“十一五”的輝煌成績
“十一五”期間,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天災人禍,對行業健康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但是,憑借著黨中央、國務院出臺和實施的4萬億投資等一攬子計劃,全行業不僅企穩回升,還創造了發展史上最輝煌的5年發展期。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行業銷售收入從2006年的162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4367億元,其中2009年的銷售收入躍居世界首位。截至2009年,全行業規模以上生產企業有1400多家,其中主機企業710多家,資產總額達到2210億元。
除了規模增長突飛猛進,行業在自主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5年來,全行業共有106項創新成果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19種大型工程機械被列入國家重大技術裝備制造發展領域;我國工程機械自給率從“十五”期末的82.7%提高到2009年的88.5%,逐步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的跨越。
同時,行業生產集中度大幅度提高,2010年銷售額達到100億元以上的企業有11家,2010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的企業占全行業的85%以上;產業集群加快形成;民營經濟、中小企業獲得了長足發展;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代理商體制初步形成,售后維修服務體系逐步建立。
在國際市場方面,2010年我國工程機械進出口貿易額為187.4億美元,比2009年增加45.7%。國內企業的自身定位也從行業領先轉變為國際領先,紛紛在海外設立工廠和研發機構,并購海外企業,引進高端人才等。同時,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于2006年9月18日成立了“機械工業職業技能鑒定工程機械行業分中心”,為提高人才素質,推動企業國際化進程作出了貢獻。
此外,面對經歷了地震、泥石流等不平凡的“十一五”,我國企業表現出了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素質,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專家解讀
王建宇:“十一五”期間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取得了驕人業績,規模總量已經躍居世界首位。2010年銷售額10億元以上的企業的銷售額占全行業的比重達到85%以上,產業集群加快形成,國有民營和三資企業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蘇子孟:“十一五”以來,工程機械行業扎實推進自主創新,取得了豐碩成果。5年來,共有106項創新成果獲得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其中,10項是一等獎,37項二等獎,59項三等獎。
茅仲文:就目前中國工程機械整體規模來看,資本輸出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動力之一。企業的發展應該有更長遠的眼光,通過海外并購、合資等方式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打造自身競爭力。同時,國家也應該對這些方式給予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