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通脹壓力倒逼許多企業不斷轉型升級的同時,農業種植模式也在成本上漲的壓力推動下,悄然向機械化升級,其試圖通過科學管理、現代設施、規模生產等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產出和效益。
“2000年剛開始生產田園管理機時,一年只賣百十臺,現在一年能賣1萬多臺。”在8日于壽光閉幕的2011國際水利建設暨農機裝備展覽會上,濰坊海林機械有限公司銷售總經理徐文虎告訴記者,隨著各種農業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尤其是用工成本的激增,農業生產正在從傳統的人畜力作業為主向機械化作業為主轉變,農機裝備制造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據了解,根據工信部公布的農機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農機工業年總產值到2015年將達4000億元,中國將成為世界農業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而山東農機行業的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等主要指標已居全國首位,農機工業的發展為農機裝備大省帶來了新契機。
用人成本激增推動農業走向機械化
如同全國蔬菜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壽光的農業現代化水平也引領該展覽會,吸引了國內外1000多家企業參展。
面對前來咨詢的農民,徐文虎滿臉興奮,邊介紹產品功能,邊做示范。據了解,濰坊海林生產的多功能田園管理機,售價為2000-9000元,通過更換不同的刀具,可以進行鋤草、耕地、扶壟、開溝等農田作業,而且機器小巧玲瓏,操作方便。
“用管理機種蔥種蒜的話,一個人一天能開溝十幾畝,相當于30多人一天的工作量。現在雇工每天80元,等于節省了2400多元。種姜大戶一年掙的錢能買好幾臺機器。”徐文虎說,現在不少農民外出打工,雇工不僅成本高,而且時常招不到人。因此,這種田園管理機備受安丘生姜種植戶的歡迎,僅最近兩年就在安丘賣出了5000多臺。
“農業機械化市場無限。”做了20多年銷售的徐文虎對市場變化感受頗深。他告訴記者,2000年該公司開始生產田園管理機時,只有一種產品,一年只賣百十臺,而現在已發展到9種產品,可在大棚、水田、果園、葡萄園、梯田、坡地以及小塊地中使用。銷售范圍除山東外,已拓展到浙江、安徽、湖南、廣西、貴州等地。
據他透露,該公司正借鑒日本企業的技術,研制用于刨山藥、生姜的機械設備,按計劃,明年上半年產品就能投放市場。“估計價格為每臺五六萬元,而日本的是十幾萬元,我們的便宜一半,市場空間肯定很大。”
來自青州黃樓鎮的農民李玉生一直種大棚蔬菜,農忙時常常雇人的他在展會上看好了一臺柴油開溝培土機和手提式吹雪機。他說,以前冬天下大雪,雇人掃除一天100元,費時又麻煩。所以,他開始考慮機械化作業。
與國際農業現代化接軌
農業生產機械化步伐的加快,在給農機企業帶來利好的同時,也讓不少企業感受到了市場競爭的壓力。
“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潛力很大,不少日韓企業幾年前就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推銷現代農業設施。”代理國外多種節水灌溉產品及化肥的壽光億龍農業裝備公司經理李林軍告訴記者,國內企業的農業設施無論質量還是功能創新都滯后于發達國家,因此,借鑒國外成熟技術迅速推進農業現代化,提高農產品的種植效益很有必要。
不過,綜合考慮氣候、土壤、種子等種植情況,有的國外產品不一定完全適合中國農業生產。徐文虎告訴導報記者,其公司的產品之所以有競爭力,就是兼顧了國外先進技術和本地土壤情況,研制出了完全國產化的產品,而且價格便宜。
“以前進口十幾萬元,現在全部國產化后只有1萬多元。”據青州新源水處理設備公司總經理周學玉介紹,七八年前就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反滲透膜水處理設備雖然能直接生產出純凈水,但高昂的價格讓其難以普及。現在該公司生產的每小時出水300加侖的可供辦公室使用的水處理設備,只有5000多元,因此備受青睞。
處在市場前沿的農機企業對如何與國際接軌,各有各的妙招。“中國-以色列水肥一體技術”高峰論壇是此次展會的重要內容之一。該論壇的承辦方是北京富特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銷售經理邢介全直言不諱:“承辦論壇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水肥一體化的發展趨勢。”
據他介紹,作為世界上農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以色列的水肥一體化技術非常成熟。北京富特森采用以色列技術生產的水肥一體機,每畝地需投資2000元左右,使用壽命8-10年,但能節肥40%,并能降低大棚濕度,提高大棚溫度,還省工時。現在壽光稻田村90%的種植戶都已使用水肥一體機,廣西的蜜柚種植戶也開始大量使用。
更關鍵的是,水肥一體機已進入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有的地方補貼40%,內蒙古自治區甚至達到了50%。”邢介全坦言,財政補貼是近年來農機銷售向好的重要原因之一,“客戶太多,我們現在都安裝不過來了。”
與企業的感受一樣,報告認為,農業機械制造業受益于國家政策鼓勵、資金投入、財稅優惠等多個方面的扶持,同時隨著科研、生產、開發體系進一步的創新和發展,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并穩步保持快速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