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培育和發展需要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在沒有掌握核心技術的情況下,沒有重點的一哄而上、遍地開花,很有可能把物聯網做成 夾生飯?!贬槍Ξ斍案鞯睾透餍袠I爭相“沾親”物聯網的現象,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主任葉甜春這樣告誡。
第二屆中國國際物聯網大會昨日(20日)在無錫召開,來自工信部科技司、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等機構的專家們普遍認為,全球物聯網仍處于概念轉化的初級階段,在推動未來物聯網的重點應用項目時,國家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
葉甜春指出,當前物聯網應用面非常窄,應用領域最多的是安防,其次是電力和交通行業,再次才是物流、醫療和手機支付領域,但從市場的發展潛力看,后兩大塊才是未來物聯網應用大展拳腳的領域。葉甜春還認為,當前中國物聯網建設亟待解決的三大核心問題,分別是產業鏈建設、商業模式創新和市場培育,而中國物聯網產業鏈的兩大薄弱環節則集中在傳感器芯片和智能信息處理軟件的研發上。葉甜春透露,目前中國物聯網研究發展中心的重點應用研究集中在健康醫療、智能環保、智能安防和智能農業四大領域。
海峽兩岸(無錫)物聯網產業發展中心主任王文升認為,由于智能交通直接涉及人們的出行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有一定的剛性需求,在當前政府積極參與交通建設的背景下,物聯網在智能交通領域具備了良好的商業運行模式和運行環境。
身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器件生產商負責人之一,村田制作所(中國)執行副總裁孫崑泉認為,傳感器是物聯網產業鏈的核心器件。在“感知-傳輸-處理-應用”這條物聯網產業鏈上,利潤分布最終將呈現出“兩頭高、中間低”的格局,盡管目前傳感器的生產成本因為量產難以實現而成本較高,但他判斷,傳感器和終端應用兩大領域將是未來商家的主要盈利來源。在感知領域,傳感器芯片90%要依靠進口,但葉甜春預測,隨著國內主流創新型廠商研究力量的投入,三年后傳感器芯片的國產化率有望達到30%。
中國傳感網標準工作組組長、國家973計劃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提出感知社會論,認為物聯網社會化的工作機制是根據隨機目標,采用不同的分工協作策略來完成對物理世界的感知。劉海濤表示,物聯網發展以感知社會論作為理論基礎,能盡快形成不同應用場景的共性平臺,從而破解當前物聯網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瓶頸。
此外,本屆物聯網大會上還傳來了海峽兩岸研究機構將達成物聯網宏觀戰略合作協議的消息。據悉,未來兩岸將重點在物聯網的產業標準和終端應用兩大領域,不斷升級合作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