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之云,已經牢牢籠罩在中國汽車業的上空。在“2011全球汽車論壇”上,來自發改委、工信部、商務部等多家主管部門的領導及各大汽車企業的高層,紛紛坦言中國汽車業現存的困境,并建言破題之法。
隨著中國汽車銷量增速放慢,中國汽車業開始反思。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司司長張相木發問:“回顧中國汽車工業這幾十年,主要靠旺盛的市場需求拉動,靠合資合作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才能得到很大的發展。在新的形勢下,這條路還能不能走下去?”在張相木看來,沿著過去的老路,無法實現從生產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轉變,未來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
中國國際貿促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則建言:“希望中國汽車產業能通過對產品的創新、價值觀的創新、管理體系的創新、整個價值鏈的創新,最終從容應對挑戰。甚至能在最短的時間中,通過競爭產生一些生命力頑強的跨國企業。”當外界僅強調集成創新時,張相木旗幟鮮明地指出:“集成創新是一種創新,我們國家說的自主創新,原來是說三個方面,一個是原始創新,一個是集成創新,一個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當談及破題之路時,業內紛紛將目光投向了政策和企業自身。一汽集團副總工程師周勇江稱,“盡管目前還沒有一個公開的汽車‘十二五’計劃出臺。但我認為,這并不意味著汽車就沒有專項計劃了,可能更能說明汽車的專項計劃會圍繞從汽車大國到汽車創新強國這一主題,甚至會提出一個更有針對性、更縝密、更科學、更具有戰略意義的具體規劃。”張相木則提出,中國汽車工業要努力打破技術瓶頸,實現關鍵技術的制度研發,和形成持續的創新能力,掌握一批原創并為世界汽車發展領跑的關鍵技術。制定節能汽車新措施,要制訂節能汽車管理條例,及出臺包括新能源汽車在內的汽車規劃。
汽車業整合也成為破題的重要途徑。王俠指出,在高速增長時代,掩蓋了中國汽車業管理上的缺陷。實際上,市場不可能容納這么多企業。此外,從國際慣例看,汽車產業需要整合。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告訴記者:“市場資源全球化配置,是市場規律所在。只有資源合理配置了,才能實現一個行業及一個企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汽集團則結合自身,將目光投向汽車服務業。周勇江告訴記者:“中國汽車業不應該單單向制造環節要利潤,更要向整個供應鏈要利潤,尤其是服務業。”周勇江給出了兩大理由:第一,單憑生產獲取的利潤是單一的,且制造業利潤正在不斷下降。2005年,中國市場上僅有約180款新車,而2010年,中國市場上涌現出400多款車。隨著新產品越來越多,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產品價格卻不斷下降,制造業利潤從而不斷被壓縮;第二,無論從中國市場還是海外市場看,服務業的利潤和空間都比較大。在中國,服務業的利潤正在不斷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