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司長李冶在2011第六屆中國電工裝備創新與發展論壇上表示,我國能源行業有很大發展空間,面對巨大的市場,企業應積極創新,實現電力裝備國產化。
李冶指出,“十二五”期間化石能源的清潔高效利用仍然是主流,以火電為代表的傳統電力的高效清潔節能減排發展仍然應放在首位。預計到2015年,我國煤電裝機將由目前的7億千瓦上升到10億千瓦,屆時我國將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火電大國。
對近期頗受關注的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李冶表示:“曾有人提出"十二五"就把示范工程建出來,但這是個長期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我們要通過700攝氏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拉動常規設備、材料和技術的發展,一手抓"700度",一手抓常規火電的泵、閥、管道以及電氣控制系統的國產化。”
燃氣輪機是能源行業的一個重要設備。有業內人士表示,“十二五”期間火電規模取決于燃氣發電的規模,如果燃氣發電增加1000萬千瓦,火電就可以減少1000萬千瓦。
李冶表示,目前初步規劃“十二五”燃氣發電新增3000萬千瓦,投產3000萬千瓦。“如此巨大的市場容量,必須實現裝備自主供給。”
我國目前也已具備發展燃氣輪機的條件。“十年來,燃氣輪機通過大規模的招標得到了發展,我們的大規模招標絕不是簡單的用市場換圖紙,而是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像五軸數控器、三坐標測量儀等設備,我們不但趕上了國外,加工制造水平還超過了他們。現在既有市場的需求,又有企業創新的動力,"十二五"期間燃氣輪機的技術一定要有重大突破。”李冶說。
李冶表示,在常規發電中,火電和燃氣發電是最基本的發展方向。“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通過基礎研究、裝備國產化、試驗示范工程和創新平臺,四位一體打造常規發電和燃氣輪機的創新。
面對福島核事故帶來的恐慌效應,我國到底應如何發展核電?李冶認為,現在當務之急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一是技術路線的選擇,二是裝備和材料國產化。“無論走哪條技術路線,這么大的裝機容量不國產化是不行的。”
針對爭議頗多的水電行業,李冶表示:“抽水蓄能是水電重點攻關的項目。抽水蓄能核心在輔機,現在電力電磁控制設備基本靠進口,"十二五"期間希望抽水蓄能設備基本實現國產化。抽水蓄能和燃氣輪機是電力調峰最好的手段。”
從2005年的幾百萬千瓦,到現在并網超過3000萬千瓦、裝機容量世界第一,我國已經成為風電第一大國。目前該行業除了規劃、設計、并網問題以外,風機質量也是大問題。“下一步我們將在標準、檢測、認證等方面加強管理,不能讓什么風機都進入市場,要真正看到風帶來的清潔電力。”李冶說,“風機的變流器和太陽能的逆變器現在基本上都控制在外國公司手里。所以一定要突破核心技術,特別是圍繞風電、太陽能和電網接入的控制調節并網補償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