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者了解,上海剛剛完成了一份詳盡的方案,從能源的獲取、輸送、使用等方面,制定了一份極具操作性的路線圖。通過智能電網的支持,風電、光伏發電等綠色能源有望在未來幾年成為崇明能源供應的主力,這將使這個中國第三大島成為“零碳特區”。該方案由上海交大國家智能電網研發中心、同濟大學、上海電力公司等制定,得到了市科委、市發改委等的關注,并在積極爭取國家立項支持。
方案披露,“十二五”期間,崇明將建成一批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質能發電項目,裝機容量將占全島能耗的40%。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可達3200兆瓦以上,相當于30座東海大橋風電廠;屆時,崇明飽和負荷約為1000兆瓦,因此,實際上具備了零碳輸入的條件。
但僅有發電能力并不夠。清潔能源多“靠天吃飯”,波動性大,如果所占比重較高,就可能危及電網穩定。方案制定方、上海交大信息技術與電氣工程研究院副院長張捷告訴記者,為用好綠電,崇明將建設一張覆蓋全島的智能電網,以實現可再生能源100%就地消納,并引導用電方式的變革。
IT與電力技術的結合是智能電網的特點。簡單說,大到輸配電系統、小到電表、家電,都將按照智能電網的要求和標準,裝上芯片和傳感器,結成一張物聯網。這不僅能提升電網的“抵抗力”,而且,結合氣象狀況和用電需求,電力部門能更好地預知能源缺口,主動調配。當“大自然電站”短暫怠工時,除了通過高壓線從別處借電,崇明還將預備一批“備用電源”。未來幾年,僅東灘就規劃了6兆瓦的儲能電池組,匹配3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一旦可再生能源成為主力,崇明的發電和用電方式將產生微妙的變化。電網不再是唯一的電源,太陽能屋頂、儲能電站、電動汽車等“小電廠”星羅棋布的格局將是必然。為應對這種變化,崇明將調整現有輸配電體系,面向一個個社區建“微電網”,就近消費本地綠電。
中國工程院院士翁史烈告訴記者,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是應對能源危機和全球變暖的必然選擇。崇明的自然稟賦和生態島定位,讓它成為國內相關試點的最佳選擇之一。華東師大資源與區域規劃研究院院長曾剛則表示,崇明在可再生能源和智能電網上探索,不僅僅要尋求技術方案。商業模式上,可探討如何運用價格杠桿,改變居民用電方式;在體制上,只有打破壟斷,秉持更開放的態度,才能在上海乃至全國引領出智能電網的新興產業。上海太陽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經理李紅波說,智能電網能使崇明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效率最大化。他甚至認為,因為可以“像不浪費一滴水那樣用好每度電”,居民在保證生活質量的前提下還能降低電費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