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利潤只夠養工人。”雖然上半年我市光伏產業產值24.85億元,增長376.29%,但不少LED照明企業老板仍在抱怨。有業內人士指出,缺少核心技術、應用產品利潤低,可能會影響到產業發展的后勁。
1美元
難熬的利潤空間
我市LED新型光源燈出口平均每臺(套)價格約為6.4美元,僅僅略高于行業最低價格,按20%的利潤比例計算,每臺(套)LED新型光源燈的利潤僅1美元左右,而近期情況更不容樂觀。藍藍高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元芬說:“近期,芯片等上游成本上漲了5%,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應用產品價格下降了5%,封裝、應用的利潤進一步被壓縮。”
從產業鏈的利潤分布看,上游外延、芯片集中了60%—70%的利潤,而LED封裝和LED照明應用卻分別只占有10%—20%的利潤空間。那為什么不少泉州光電企業仍愿意從事利潤較低的LED照明應用生產?
0.0009%
難過的技術關卡
“主要是缺少核心技術。”泉州市LED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黃水橋表示,對大多數企業來說這是無奈之舉。“本地企業的提純技術與國外生產太陽能電池級硅材料的企業相比,相差甚遠,別看才0.0009%,這已經是一道極難跨越的技術難關。”
原來,用于制造太陽能電池的多晶硅,其硅純度需要99.9999%以上。這種提煉技術基本上仍掌握在發達國家的少數企業手中,泉州乃至國內大多數多晶硅生產企業,其硅純度為99.999%。“這個技術差別,就好比一個考生考了1分,另一個考生考了100分。”市經貿委裝備與信息產業管理科的工作人員說。
國內企業從石英石中提取工業硅,以1美元/公斤左右的價格出口;而由于擁有先進的提煉技術,國外企業把工業硅加工成可供制造太陽能電池的99.9999%純度的多晶硅并制作芯片;國內太陽能企業再以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價格進口這些多晶硅芯片制作光源,封裝成各種LED照明、顯示產品出口國外。“芯片絕大部分依靠進口,企業只能做光源、封裝、應用等環節。”黃水橋說:“說白了,就是產業鏈利潤低的環節在國內,技術含量高、利潤高的環節在國外。”
1億元
難跨的資金門檻
“核心技術不是一兩年時間能夠煉成的。”記者從市經貿委了解到,除了芯片技術原因,泉州光電產業中,企業從事LED照明下游生產,與此前的產業特點也有著很大關系。
“一些企業從傳統樹脂工藝行業轉行,擅長各種外觀設計,LED照明的應用工序在他們看來更得心應手。”從技術上說,上游芯片的生產難度最大,門檻在1億元到2億元,且芯片產品開發周期長、不確定性大。目前國內有芯片研發能力的企業很少,大都停留在實驗室階段。光源、封裝等中上游環節技術研發也需要數千萬元的持續投入。而下游LED應用行業的資金門檻僅數百萬元,因此企業進入LED行業,多選擇應用而不是上游的光源制造、封裝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