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能源汽車正從熱捧轉向冷靜,幾乎無人再提“彎道超車”。2011年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上,主管部門、專家、企業開始探討中國新能源汽車困局的成因。有人炮轟相關政策久未出臺;有人質疑以電動車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方向;有人則擔心中國將陷入新能源汽車技術陷阱,而中國新能源汽車仍無法與跨國車企抗衡。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張小虞火力最猛,他表示:“在新能源產業政策以及新版汽車產業政策修訂方面,政府部門不太作為。”與此同時,張小虞透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會出臺,但不會設立明確的量化目標。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出臺時間一拖再拖,最初外傳去年年底出爐,但一年過去仍“未見樓梯響”。
不少車企高層表示,政策未臺,中國新能源汽車路徑未明。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能源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國寶更贊成長期百花齊放的新能源路徑、短期更注重傳統節能,這有別于以往的純電動汽車為主的發展思路。張國寶稱,電動汽車并不新鮮,幾十年前在工廠工作的時候就開過電瓶車,里面裝的是鉛酸蓄電池,理論上和純電動汽車差不多。關鍵是蓄電池的性能能否做到電力足夠充足,體積重量又足夠小。此外,張國寶表示,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電動汽車——混合動力、直接充電或者超級電容車——普及仍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據相關分析,2020年以前,汽車仍主要靠化石能源等。他認為,在研究汽車能源問題時,不要忽視現有的節油技術和油品標準。
“即使政策出臺,中國汽車企業也不敢賣新能源汽車,尤其是純電動汽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分析和市場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雋告訴記者,“盡管補貼高達12萬余元,但不少車企不敢生產、銷售。為什么?因為容易出故障,售后維修的成本太高,算下來比單車價格更高。”姜克雋很擔心中國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在調研了多家海外汽車新能源汽車及全球能源結構后,他認為,“留給中國汽車工業的時間已經很短了。2020年,中國汽車工業必須成為世界領先。”在他看來,電動汽車領域已經呈現“狼來了”的跡象,各大跨國車企紛紛在北京等城市進行電動汽車的路試。跨國車企已經設置了各種各樣的電動汽車技術專利壁壘,比如海外車企已經開始研究無人駕駛的汽車了。在這一點上,中國新能源汽車技術差距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