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全國農業機械化保持快速發展,農機化政策落實和農機化生產組織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技術推廣、教育培訓、監督管理等各項重點工作穩步推進。全國農機總動力達9.49億千瓦,比2010年底增長2.33%,春季機耕、機播水平和冬小麥機收水平分別達到60%、39%、87.8%,均比去年同期提高2個百分點。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為春耕備耕、“抗旱保春管”、“三夏”生產順利進行和冬小麥“八連增”提供了強有力的裝備支撐。
突出全局責任意識狠抓農機化扶持政策落實
各省對《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扶持措施進行了細化、實化,北京、河北、吉林、安徽、山東、江蘇、四川、重慶、陜西、甘肅等10個省級政府出臺實施意見,山西省、新疆自治區的實施意見已經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同意,其他各省也基本完成了意見調研起草、征求部門意見等前期工作,將在下半年提交政府審議發布。農業部組織編制了《全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實施規劃(2011-2015年)》,各省按照規劃提出的任務,向財政部門爭取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傾斜,截至目前,各省市區已落實補貼資金10.8億元,較上年增加6.8億。農業部將今年作為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監管年,部省市縣層層簽署責任書,著力強化監督管理制度建設,規范操作、加快進度。已實施中央財政農機購置補貼資金104.8億元,占中央第一批補貼資金的90.4%,補貼農機具350萬臺(套)。補貼資金重點向抗旱、“三夏”、“雙搶”急需的農機具傾斜,通過補貼引導推進了裝備結構調整,拖拉機大型化、動力機械配套化的趨勢明顯,大中型拖拉機和配套農具比2010年分別增長5.52%、5.77%,水稻插秧機、谷物聯合收獲機增長21%、6%。1-5月,規模以上農機工業企業銷售產值達1016億元,同比增長34.2%。
突出組織跨區作業狠抓春耕和三夏農機化生產
全國累計投入2281多萬臺(套)農機具進行機耕地、澆麥、機播、機插秧等春季機械化生產作業。共組織7642個農機抗旱救災工作服務隊參加抗旱救災,累計抗旱灌溉小麥面積超過8000萬畝次,充分發揮了農機在抗旱救災中的主力軍作用。新建和續建水稻育插秧機械化示范縣126個,全國完成早、中稻機插8700多萬畝。全力以赴做好三夏跨區作業組織、管理、協調和服務工作,跨區機收呈現“三平三提高”,即總體機具供需平衡、柴油供應平穩,麥收進度平順,作業水平提高、作業質量提高、作業組織化程度提高,機手機收作業純收入超過100億元。冬小麥的機收和玉米機播水平再創新高,分別達87.8%、77%,保障了夏糧顆粒歸倉和秋糧適時搶墑播種。
突出提升技能素質狠抓農機化教育培訓
繼續實施了農機化教育培訓大行動,上半年全國共舉辦各類農機培訓班5.5萬次,培訓各類農業機械化人才320萬余人次,其中培訓農機操作人員262萬人次,培訓新購機農民58萬人次,提高了保護性耕作、春玉米(小麥)播種機械化技術、鎮壓保墑技術、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春季田間管理機械化技術等新技術應用水平。舉辦了全國農機技能競賽,激發機手學技能比技能用技能熱情。
突出農機農藝融合狠抓農機化技術推廣
舉辦了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研討會、甘蔗生產機械化研討會。各地相繼成立農機農藝融合專家組,安徽、河南、吉林等省農業、農機部門共同制定了農機農藝融合技術細則。各地按照《2011年主要農時農機化主推技術手冊》,細化技術內容,完善技術規范,加強宣傳、培訓和現場指導,全國共舉辦農機化技術各類現場會2萬次,累計推廣各類農機化新技術面積1.35億畝,其中保護性耕作面積1480萬畝,機械深松技術580萬畝,化肥深施技術2410萬畝,機械化高效植保技術1970萬畝,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突出保障安全發展狠抓農機質量監督和安全監理
以補貼機具為重點,大范圍、農機質量投訴監督、質量保障督導、農機質量調查和重點檢查等工作,維護了購機農民合法權益。加快農機安全法制化規范化建設,制定印發了《農業機械事故處理辦法》和《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機事故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針對卷簾機安全事故增多的情況,啟動了設施農業裝備安全監管專項治理工作,為農民免費發放了20萬份卷簾機安全使用掛圖。各地落實農機安全責任制,大力開展隱患排查治理,糾正違章作業,努力清除事故隱患,預防農機事故發生,春耕、“三夏”農機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
下半年,全國農機化系統將以規范實施農機購置補貼等扶持政策、精心組織“雙搶”“三秋”農機作業主攻薄弱環節機械化、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技術、為重點,加快提高農機裝備水平、作業水平、科技水平、服務水平,力爭今年全國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到54%,水稻栽植、玉米收獲機械化水平分別提高到24%和30%以上,農機深松作業面積達到1.48億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