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我國LED企業水平存差距 兩三年內將洗牌

時間:2011-09-0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來自福建兩家較大光電企業的人士都認為,LED產業兩三年一定會大洗牌。由于技術創新與標準的訂立,一些企業將在發展中被淘汰出局。

  作為“十二五”規劃戰略新興產業之一的半導體照明(LED)產業,目前正駛在快車道上。工信部上半年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全國共生產發光二極管(LED)392.8億只,增長26.4%。這意味著LED產業仍然是投資熱點。

  此前專家預測,到2015年,我國僅照明領域的LED產業至少會達到5000億的規模。高市場預期吸引了眾多企業躋身到這個產業鏈條的各個環節,尤其是中下游環節。業內人士估計,全國LED產業鏈上的企業現在約有4000多家。

  不過,來自福建兩家較大光電企業的人士都認為,LED產業兩三年一定會大洗牌。由于技術創新與標準的訂立,一些企業將在發展中被淘汰出局。

  國家戰略與產業全局

  LED產品真正的國產化率并不高,國內市場基本被飛利浦、歐司朗、GE、松下等照明巨頭瓜分。我國LED產業起步是在相關國家戰略實施之后,尤其是7月份出爐的國家“十二五”科技規劃中明確了未來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及其他產業的扶持重點,節能環保產業名列其中。國家扶持重點之一包括LED設備及MOCVD(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國產化。

  據了解,各地政府還提供MOVCD補貼。“LED既節能,又是冷光源,壽命長,屬于環保產業,所以國家有一整套的政策出臺”,中國電子企業協會副會長、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董事長劉捷明告訴記者。

  目前,我國LED企業主要分布在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廣東封裝產量占全國70%,是全國LED照明重要生產基地和貿易中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LED產量達147.83億只,占總產量的1/3。

  “許多地方政府都把LED產業發展列入‘十二五’重點產業來培育和支持”,劉捷明說。

  在福建,由于與臺灣毗鄰的區位優勢,光電產業更是重點發展產業之一。早在2007年4月,福建省就為扶持LED和太陽能光伏行業,出臺了《福建省促進LED和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2007-2001)》,算是我國首個出臺此類政策的省份。

  今年3月出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規劃》中,閩臺合作成為主線,其中明確描述了“拓寬兩岸產業對接領域。推進光電、生物醫藥、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等產業的對接,大力吸引與之配套的上下游企業投資。”

  劉捷明介紹,兩岸LED的產業有很強的互補性。大陸市場上,下游應用產品特別是LED照明、燈具領域,廠商多,產品線豐富。臺灣處在上中游,從LED材料到外延片、芯片,中上游領域要比我們強很多。

  事實上,現在很多省市都采取了很多政策,吸引臺灣的主流廠商到大陸來投資。在記者走訪的幾家福建企業中,鴻博、和諧光電、萬邦光電、新世紀材料都有著臺灣企業的影子,包括材料、技術、人才以及知識產權管理制度。

  “十二五期間,福建省僅市政、交通、公共照明,LED市場有二、三百億”,劉捷明說。對于未來的趨勢,中國光電協會光電器械分會副秘書長胡愛華說,“在兩到三年之內,LED一定會代替普通照明,且會大量的代替”。

  囿于技術企業

  多居產業鏈中下游

  在政策利好和產業前景看好的預期下,各路資本大踏步邁入LED產業,但在業內人士看來,整個產業鏈從上、中游芯片外延片到下游的封裝應用,其中一個致命問題是,受囿于芯片的核心技術。

  對高科技型產業而言,技術能力高低直接影響其應用成本及企業毛利率,甚至在整個產業鏈上的位置。

  “從LED產業中,上游來看,整個核心技術由歐美掌握,特別是上游芯片。下游品牌也掌握在歐美主流企業手里,這是我們兩岸LED產業最困惑的事情,也是最大的挑戰。”劉捷明說。

 

  福建鴻博集團董事長尤玉仙則說,LED全球最前沿的芯片應該在美國和日本,中國在燈具方面最有優勢和最大競爭力。芯片基本被日本日亞壟斷,“全世界繞不過去的就是日亞,它的藍光發明專利把所有人都困住了,都得買它這個專利權”,萬邦光電董事長何文銘說,“我們公司已經上了日亞的黑名單了”。

  沒有核心技術的另一面是,要么花大價錢獲得授權,要么直接購買產品。泉州臺商投資區今年剛剛投產的和諧光電就是如此,只能買進口芯片。“在成本中芯片大概占60%”,石邦光電副總裁葉完全告訴記者。國內的芯片龍頭企業廈門三安股份,產品指標堪比國際指標,其光效在100到120LM/w,并已量產化。另有蘭士微、德豪潤達、同方、聯創等幾家上市公司具備行業競爭力。

  “世界已開始關注中國的LED燈具”,但現實是,出于保護,“在LED知識產權方面,歐洲德國、美國、日本現在已經采取了聯合行動,不授權。”三安董事長特別助理柯永瑞說。

  “除了芯片,現在全世界范圍內LED還有一個繞不開的專利,就是封裝用的膠水,一公斤要賣七千塊”,何文銘說。另外,一些關鍵設備及原材料現在都嚴重依賴進口。國內企業一些專利技術僅集中在外觀設計、封裝散熱技術等下游領域。

  “沒有核心技術專利,只有老老實實地拿人民幣去換美金,再去買人家東西,還要受人家威脅”,柯永瑞說,和國外廠商比較,沒有辦法可比。

  走閩臺路線合作的福建,兩岸專利合作更多只是集中在產業中下游的封裝和應用領域,幾乎沒有涉及芯片和外延領域的專利。

  行業兩三年大洗牌呼喚標準

  目前,我國LED產業并無統一標準。現有產業鏈條上的4000多家企業,包括國內上市22家企業,因為沒有標準,產品也顯得良莠不齊。來自臺灣的鴻博集團總經理黃勝邦認為,在燈具設計上,大陸并不輸給臺灣。但品質還是輸給臺灣。

  尤玉仙更是向記者倒苦水:“企業參差不齊,比如兩百萬投資的家庭作坊,幾個億投資的企業,牌子打出去同樣也是LED企業。我們現在的企業打不過這些小企業。”

  靠印刷起家的鴻博集團在2005年開始投2.6億進入光電行業,“我們是印發票的,有人說我一樓在印鈔,二樓在燒鈔”,尤玉仙坦言。

  和諧光電副總葉完全說,現在LED鋪天蓋地,國家還沒有一個標準出來,我們主要是自己定位。他還認為,“國家還沒有一個標準出來,沒有標準出來就會有品質好壞之分”。

  實際上,LED的標準很難制定,胡愛華告訴記者,因為LED的技術總在不斷更新,標準的制定需要一個時機。

  不過,此事已被相關部門提上日程,工信部2011年標準化重點工作中介紹,加快建立有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行業標準和重要產品技術標準體系,并在經費、計劃安排和審批等方面給予優先和傾斜支持,其中就有半導體照明產業。

  另據了解,全國照明電器標準化委員會透露,目前有12項關于LED照明的標準通過了基本審定,有望不久頒布實施。福建則借海西規劃的東風,跟臺灣合作制定技術標準,“我們先走一步,就是利用臺灣的標準,跟臺灣開展對標。閩臺之間產業合作,要有產業標準、技術標準、設計標準、驗收標準等等”,劉捷明說。

  “我相信兩三年一定會大洗牌,這些把行業當中的名聲做壞掉的企業,可能就會被洗掉了”,尤玉仙說。對此,劉捷明也認同,“就跟過去做電視機一樣,從未來看,不斷的洗牌完以后,數以千家到幾百家、幾十家,到現在整個競爭的也就是幾家”。

  對于目前的LED產業發展,劉捷明認為,一要做授權二是購買,第三是自己創新。“一定的時候,我們就形成核心競爭能力,可以和主流廠商交流了”。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