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索尼發布世界上第一款頭戴式3D顯示器,名為“HMZ”,可以讓佩戴者輕松觀賞3D影片和音樂電視,玩3D游戲。HMZ個人3D顯示器主要針對那些更喜歡獨享而不是與家人或者朋友坐在電視機前共享3D內容的用戶。
HMZ造型十分“科幻”,售價480英鎊(約合800美元),戴上它就像戴上一個集成了耳機的笨重眼鏡?!癏MZ”是頭戴式顯示器的縮寫,可呈現高清晰影像。它采用兩個0.7英寸(約合1.77厘米)高解析度有機發光二極管(OLED)面板和5.1聲道動態耳機。HMZ能夠讓佩戴者獲得與電影院一樣的體驗,相當于在20米外觀看750英寸(約合19米)的大屏幕。
在東京的發布會上,索尼向現場記者演示了HMZ,播放一名日本歌手的音樂電視。畫面清晰度極高,就好像在窺視一個玩偶屋,看著一個有生命的微型歌手在移動一樣。
隨著3D電影、電視逐漸普及,索尼推出這款產品讓人們以另外一種方式感受到3D顯示技術帶給人們的新鮮體驗。
色差式3D技術
色差式3D技術,英文為Anaglyphic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紅-藍(或者紅-綠、紅-青)濾色3D眼鏡。這種技術歷史最為悠久,成像原理簡單,實現成本相當低廉,眼鏡成本僅為幾塊錢,但是3D畫面效果也是最差的。色差式3D先由旋轉的濾光輪分出光譜信息,使用不同顏色的濾光片進行畫面濾光,使得一個圖片能產生出兩幅圖像,人的每只眼睛都看見不同的圖像。這樣的方法容易使畫面邊緣產生偏色。
由于效果較差,色差式3D技術沒有廣泛使用。
偏光式3D技術
偏光式3D技術也叫偏振式3D技術,英文為Polarization 3D,配合使用的是被動式偏光眼鏡。偏光式3D技術的圖像效果比色差式好,而且眼鏡成本也不算太高,目前比較多電影院采用的也是該類技術,不過對顯示設備的亮度要求較高。
偏光式3D是利用光線有“振動方向”的原理來分解原始圖像的,先通過把圖像分為垂直向偏振光和水平向偏振光兩組畫面,然后3D眼鏡左右分別采用不同偏振方向的偏光鏡片,這樣人的左右眼就能接收兩組畫面,再經過大腦合成立體影像,在同一屏幕下顯示兩個畫面,兩只眼睛分別接收兩個在屏幕上占一半的的畫面導致清晰度減半3D效果也隨之減半
目前在偏光式3D系統中,市場中較為主流的有RealD 3D、MasterImage 3D、杜比3D三種,RealD 3D技術市占率最高,且不受面板類型的影響,可以使任何支持3D功能的電視還原出3D影像。在液晶電視上,應用偏光式3D技術要求電視具備240Hz以上刷新率。
目前,LG、康佳、TCL、海信、創維等品牌采用偏光式3D技術。
快門式3D技術
快門式3D技術,英文為Active Shutter 3D,配合主動式快門3D眼鏡使用。這種3D技術在電視和投影機上面應用得最為廣泛,資源相對較多,而且圖像效果出色,受到很多廠商推崇和采用,不過其匹配的3D眼鏡價格較高。
快門式3D主要是通過提高畫面的刷新率來實現3D效果的,通過把圖像按幀一分為二,形成對應左眼和右眼的兩組畫面,連續交錯顯示出來,同時紅外信號發射將同步控制快門式3D眼鏡的左右鏡片開關,使左、右雙眼能夠在正確的時刻看到相應畫面。這項技術能夠保持畫面的原始分辨率,很輕松地讓用戶享受到真正的全高清3D效果,而且不會造成畫面亮度降低。
目前,包括三星、松下、索尼、海爾、夏普、長虹等品牌推出的3D電視,都是采用主動快門式3D技術。
快門式缺點:
1、戴上眼鏡之后,亮度減少較多;
2、3D眼鏡的開合頻率被日光燈等發光影響導致3D眼鏡快門的開合與左右圖像不完全同步,會出現串擾重影現象,觀看時建議關燈
4、快門式3D眼鏡的售價基本在1000元左右,相對較貴,并且需要安裝電池或充電使用。
不閃式3D技術
不閃式3D 電視方式是最接近我們實際感受立體感,最自然的方式。如同在電影院里享受生龍活虎的3D影像,能夠同時看兩個影像把分離左側影像和右側影像的特殊薄膜貼在3D電視表面和眼鏡上。通過電視分離左右影像后同時送往眼鏡,通過眼鏡的過濾,把分離左右影像后送到各個眼睛,大腦再把這兩個影像合成讓人感受3D立體感。 不閃式3D的特點:有關視角方面,在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不閃式3D全然不成問題。比如,除了在一米以內站著、坐著或者用非常不正常的姿勢觀看電視以外,在3D電視視聽推薦距離內觀看時沒有任何問題的。反而,擔心子女過分貼近電視而影響眼健康的聰明父母而言,更喜歡遵守視聽推薦距離我這個不閃式3D。而且,因為采用IPS硬屏面板所以在左右視角上都沒有限制,不管是在哪個角度看都很鮮明,沒有色變現象,而且不閃式3D電視在任何角度都能享受3D影像。
目前,制約3D電視發展的因素,主要體現在“節目源少”、“需佩戴3D眼鏡才能觀看”、“危害視覺安全”三個方面。但是,隨著電視臺3D頻道的開播及裸眼3D電視的推出,前兩個問題有望得到部分解決。第三個問題目前尚未看到實質性推進。但是我相信,和液晶電視一樣,這些問題都是新產品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有望在未來3-5年內徹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