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溫州市中心支行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1至6月,溫州民間借貸規模為800億元,綜合利率為20.67%。而2011年同期,溫州市民間借貸的規模已經超過1200億元,綜合利率已攀升至約為24%。
危險的“轉型”
“低門檻”的光伏,成為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首選。
“在企業家對做實業失去信心的時候,政府卻沒有推出切合的政策來幫助中小企業重拾信心,而是不合時宜地強調中小企業要轉型。一個人連飯都沒有吃飽,馬上就要死了,哪還有心思去考慮,是不是要改善生活?”對于當地政府此前推出的產業轉型政策,周德文也提出了異議。
此前的7月,溫州剛剛推出了“三大新興產業培育方案”具體包括:生物醫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以及新材料產業。其中的“新材料產業”,主要涉及新能源材料、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等。
而政府的引導,得到了很多中小企業的響應。浙江埃菲生能源科技公司副總經理胡永強對本報記者稱,“現在,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企業進軍光伏行業,很大程度是因為政府的政策導向。”埃菲生為溫州保一集團旗下企業,這家民營閥門集團2010年3月開始進軍光伏產業。
政府的扶持力度,是顯而易見。今年上半年,在電力緊張情況下,溫州電力局實施了“有序用電方案”,許多傳統企業被當作了“錯避峰用戶”的首選。而新能源企業仍可以享受比較優惠的用電政策。胡永強稱,即使在夏季用電高峰期,政府也會極力保證新能源企業的用電量,今年夏季,埃菲生沒有一次被列入限電企業。
土地,則是政府給出的另一有力支持。胡永強透露,溫州當地資源非常緊張,傳統行業一般很難拿到地,但今年,埃菲生卻拿到120畝土地用于建廠,并且幾乎是免費的。
浙江省太陽能行業協會秘書長沈福鑫告訴記者,中小企業轉型新能源,首選的就是太陽能光伏產業。目前,浙江的光伏企業已有約200家,而去年年底,是中小企業涌入該行業的高峰期,一下子涌入了60多家,大部分是產能50MW的小規模企業。
埃菲生總經理張曉東對本報記者表示,2010年,浙江各行業的很多中小企業都涌入太陽能光伏行業,有些以前甚至是做文具的、做皮革的、做禮品的。在他看來,大量中小企業涌入的主要原因是,光伏行業的門檻并不太高。
“光伏行業分工太細,產業鏈太長,做拉晶核切片的,也可以說自己是做光伏新能源的。現在,一臺拉晶機器的成本已經降到100萬以下,投入2-5臺就可以成立一個企業,總投入只需要幾百萬。畢竟,光伏行業不僅是資金密集型,也是勞動力密集型的。”張曉東說。
而胡永強看來,傳統企業轉型做光伏的熱潮,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在工業區的道路兩邊,很多企業的招牌上,左邊寫著“皮鞋、皮革、皮具”,右邊則寫著“多晶硅棒、硅片”。
胡永強指出,中小企業樂于轉行光伏企業還因為,傳統行業競爭白熱化,毛利下降,而光伏產業較高的毛利率,對它們存在吸引力。“即使是從事太陽能光伏行業技術含量最低的硅棒、硅片生產,毛利也高過傳統制造業。”
不過,周德文指出,中小企業如果盲目轉型,也可能會增加企業的風險。“在有些情況下,轉型可能不是幫企業‘起死回生’,而是會加快企業的倒閉。”
張曉東也指出,光伏產品對設備、管理的要求很高,“這些小企業剛剛進入這個領域,很可能會產生誤解,覺得只要有設備就可以生產,但它的產品質量可能很低,銷售無法保證。更何況,近年來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光伏業毛利也在下降,小企業貿然進入,可能是一個很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