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上午,中石油大連石化分公司儲油罐發生火災。目前,尚無人員傷亡,具體情況不詳。大連市委宣傳部稱,起火點是中石油大連石化7廠,位于甘井子區,是一個儲油罐,內有800噸柴油。下午,火勢被撲滅。
中石油大連石化分公司又發生火災了。盡管沒有任何人員傷亡,火勢也迅速被控制、撲滅,甚至于任何一場同樣上過“新聞頭條”的火災事故來說,其損失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火災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并沒有成為人們慶幸的理由,反而將公眾的擔憂迅速點燃。評論嘗言:“端上飯碗談漲薪,放下筷子罵油價”,如今,恐怕得加一句,“閑坐之時憂安全”。
這種彌漫于社會的憂慮并不難理解。事故縱然難以避免,一次兩次皆在“可以理解”的范疇之內,但若同一個公司三次、四次,接連地發生同一種事故,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了。又是“泄露起火”,而且,幾乎是復制的四次大火還在不斷縮短發生的間隔期,從半年的“發病期”變成不足兩個月,這除了讓人有種“死神來了”的恐懼感,更讓人擔憂中石油的血脈里,流的是道德的血液,還是利益的黑油?
石油、火災這似曾相識的三字勾起人們許多深埋于心的記憶,比如十八年前的深圳大火,那些慘烈的畫面,至今仍讓人觸目驚心。這樣的災難,一次就足以讓人刻骨銘心,即便是經歷歲月的稀釋,也依然清晰在目。然而,中石油似乎并不這樣認為,盡管前三次火災已經付出了血的代價,損失慘重,但險情依然照舊發生。為何教訓不斷,卻難“長一智”?難道經營著世界五百強的中石油不足以有這樣的智慧?
其實,中石油在事故發生后并非一事未作。為了消除安全隱患,今年5月20日,大連石化生產新區曾經全面停工進行檢修。據報道,該次檢修范圍非常之廣,包括8套聯合裝置、16個單體裝置、1007個檢修項目和43個技術改進項目。中石油曾充滿信心地表示,此次檢修“在大連石化尚屬首次,在國內也尚無先例。”然而,這個“史上第一次”竟然也難擋事故再次發生。
頻發的事故,為何喚不醒中石油大連的覺悟?顯然,這種“過分的遲鈍”已不能簡單地用“道德缺失”來解釋了。中石油的問題,表面上指向的是一個安全問題,或是管理問題,但背后的問題,卻絕對不僅限于此。失火事故,接連發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還是來自公權力“護短”所帶來的人禍。
回顧一下“歷史”。2010年7月16日,位于大連大孤山新港碼頭的中石油輸油管線爆炸起火,事故造成1500噸原油入海,成為中國海上溢油事故之最。經2380名消防員工奮戰15小時,大火才被最終撲滅,國家安監總局后來成立了調查組,但迄今事故距離發生已滿周歲,卻仍無最終調查結論,“7.16”事故成了一個“無頭案”。此后發生的兩次事故,雖也見諸報端并引起軒然大波,但最終也都不了了之。
不僅如此,在“7.16”爆炸漏油事故發生之后,中石油和當地政府不僅未對均未對污染損害賠償做出任何表態,反倒是采取了積極措施,阻止遭受損失的水產企業和養殖戶到法院起訴。如此吊詭的表現,理由卻很簡單,中石油與大連市政府達成“投資抵賠償”的默契。據報道,中石油承諾的項目上馬后產值預計將占到大連市GDP的1/3。“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經濟利益大于一切,這才是關鍵所在。
正因為有權力“護短”,所以問責一直缺位。而問責一旦缺位,事故就有了滋生的土壤。在不斷的循環中,事故成了一些人口中常言的“小事”,而且還可以完美的以“表彰大會”收尾,體現其“企業精神和光輝成就”。這樣“好事變好事”,那所有的事后措施就都成了把戲,演給你看看而已。
國務院調查組資料顯示,大連沿海各個原油罐區實際儲存的油品總計700多萬噸,當地有人嘗言,如果火勢蔓延,整個大連將在火災里燃燒5年,而一旦液體碼頭失火,僅劇毒就有可能導致上百萬人死于非命。為了GDP,大連市和中石油大連進行了的一場“交易”,籌碼是整個大連的安危,何其重矣!
但是,應該擔心的并不僅僅是生活在大連的人們。國家環保總局曾通報稱,總投資近10152億元的7555個化工石化建設項目中,81%布設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區等環境敏感區域;45%為重大風險源,中國的化工石化行業存在著嚴重的布局性環境風險。這句話的另一個意思是,你我其實都躺在一個“火藥桶”上面,“誰也不是看客,我們都是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