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汽車自主品牌企業的困境,令人擔憂。
今年以來,在跨國公司品牌產品的擠壓下,自主品牌企業銷售狀況普遍不太好,市場份額下降明顯,企業經營困難,面臨被邊緣化,甚至有消亡的趨勢。一旦這種危險成為事實,意味著中國最大的制造業,汽車產業將是名存實亡,無疑,這是中國產業的“國難”。
表面看,自主品牌的困境源于產品銷售不暢,是市場問題,實質則是缺乏高端研發和銷售人才。產品品質達不到盡善盡美,市場推廣力度也不夠,不像合資企業財大氣粗,一擲千金。新車上市,跨國公司品牌,動輒幾千萬、上億元,自主品牌則不可能有這樣的大手筆。
俗話說“錢多好辦事”,自主品牌企業盈利能力低,不僅產品推廣縮手縮腳,人員薪酬待遇總體也達不到合資企業水平。這一點很重要,追求更好的物質待遇,是當代人們的共性。因而,做自主品牌一定程度上講是一種“抱負”。
由一汽大眾出走到一汽豐田,后經北汽福田,如今落腳到北汽,出任北汽股份副總裁,擔綱北汽自主品牌銷售的董海洋曾向媒體表示:不希望“到老了,給兒子說‘你老爸賣了一輩子車,都是別人的品牌’。”我想,董海洋的這番話,代表了選擇自主品牌人的共同理念。
在這里,想起小時候聽長輩說過一句俚語:“叫花子爭門墩,到天亮都是地主老財的。”為爭奪地主老財“門墩”上的棲息權,“叫花子”晚間打得不亦樂乎,待到天亮,不管輸贏,統統都得“滾蛋”,因為贏家對門墩也不擁有所有權。想想看,我們今天在合資企業干的事情,是否酷似“叫花子爭門墩”的故事?
為了更多地銷售外方品牌產品,合資公司越來越加大市場推廣力度,競爭得你死我活,但到頭來,市場上存留的是跨國公司品牌,盡管花費的銀子是股東雙方的。這算不算“為他人做嫁衣裳”,是不是和“叫花子爭門墩”有同樣的悲劇結果?
在跨國公司和合資企業打工的中國人,無論你目前的地位多么高,現實多么風光,但是,你為之奮斗、拼搏的品牌是跨國公司的,因而決定了那份事業是跨國公司的,你們所有的努力都是在給別人的事業添彩。我相信,遲早你們心中也會產生和董海洋一樣的糾結,除非你能像駱家輝一樣,根本不把自己當中國人,盡管在他出任美國商務部長時,有中國同胞為之歡呼,以為是“孫悟空鉆進了鐵扇公主肚子里”,但駱家輝堅持認為自己是個百分之百的美國人,要堅決為美國爭取利益,哪怕遇到的對手是中國。
現實的利益當然很重要,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掙錢多就是一切,但就算你把跨國公司的品牌吹到天上,最終與你何干?比如丁磊,他把上海通用帶進了汽車市場的“第一陣營”,并使之連續保持銷量冠軍,最后又戴上“第一個跨過百萬輛銷量”的桂冠,但那畢竟是通用品牌的輝煌,只有美國人在說到“我們通用”如何如何時,才不會感到別扭,才不會有心理上的障礙。
然而,把中國自主品牌做好,則可以榮譽終身,甚至惠及子孫。中國汽車界很多老前輩,至今仍然為自己做過“紅旗”倍感自豪,干過“解放”、“東風”的老同志,也一直廣受國人的尊敬。
數年前,筆者在美國曾邂逅一位老華僑,當得知我們來自中國大陸時,他深深地鞠下一躬,說:“感謝祖國人民,把國家建設強大了,我們這些海外同袍也臉上有光。”我相信,所有中國人都和那位老華僑一樣,即使在國外生活幾十年,依然有割舍不斷的中國情緣,因為“血濃于水”是一定的。
過去我們總說,辦合資企業是為中國汽車業培養人才,積累經驗,現在,在企業中做銷售的中方高管,很多人業績卓著,相當于考分拿到了A+級,可以“畢業”了,比如賣奧迪的張曉軍,比如東風日產的副總經理任勇,在中國自主品牌生死關頭,該是他們為國效力的時候了。中方股東應當向他們發出召喚,讓他們回歸自主品牌,把自主品牌做好,也不枉我們花費了過于昂貴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