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盡甘來”這四個字似乎是對國產等離子發展歷程的最好詮釋,從中國首條等離子屏生產線“破土”而出,再到中國首部3D等離子屏正式下線,由長虹領跑的中國等離子行業,在經歷了外資品牌的技術封鎖與液晶陣營的擠壓后,終于在3D的洗禮下一直被市場低估的價值獲得了浴火重生的機遇。
來自有關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期間,全國等離子電視銷量為210萬臺左右,成長速度同比上一年增長約25%,到2011年1月至4月,等離子電視成長速度已超過了30%;同一時期,液晶同比增長只有6.6%。
面對國產等離子陣營的強勢崛起,業內人士認為,正是自主創新賦予了中國等離子行業強大的競爭實力,伴隨等離子技術的升級及相關產業鏈的完善,2011年或將成為中國等離子產業拐點之年。
液晶面板疲態盡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用來形容眼下的彩電面板市場再合適不過。曾幾何時,由于受液晶擠壓,等離子幾度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在國內等離子市場中,僅有長虹等為數不多的國產品牌還在堅持等離子之路。然而隨著市場環境的改變,液晶與等離子的地位正發生微妙變化。
從2010年5月開始,全球液晶面板價格便一路下滑,到今年8月已經連續14個月出現下滑。與此同時,幾乎所有的面板巨頭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出現巨虧,友達、奇美和三星電子發布的二季度報告顯示,三家面板巨頭當季的凈虧損分別達到24億元,29億元和12.7億元,而另外一家面板巨頭LGD也預測將出現虧損。
業內人士表示,液晶面板行業過去幾年都非常困難,全球金融危機一度讓臺灣地區的兩大巨頭開工率下降到50%,2010年在各國刺激政策下面板行業曾一度盈利,但是短暫的兩個季度盈利后于去年第四季度又重新進入虧損。
在液晶面板價格大跌的同時,大批面板廠商也面臨著慘淡的財報。今年一季度,全球第三大液晶面板制造商奇美電子虧損約4.82億元人民幣,超過外界預期。全球第二大液晶面板廠商“LG顯示器”的一季度財報則顯示,其凈虧損1億美元,收入下滑8.7%。該公司表示,一季度液晶面板的平均售價下滑了17%,而目前面板業務占到該公司的一半。另外一家液晶面板巨頭——韓國三星電子在財報中指出,液晶面板業務一季度表現較差,銷售額同比萎縮5%,虧損總額高達2300億韓元。而在國內市場,目前中國液晶電視機銷售增幅已經從去年的24%下滑到15%,市場需求增長明顯放緩。
“液晶面板價格的走低,根本原因仍然是供大于求”,家電專家劉長清表示:“由于大規模上馬面板生產線,勢必將會導致面板供應量發生巨大的增長,如果需求跟不上,到時面板的價格也將會大幅度下降,企業的生存便成了風險。”
等離子借3D東山再起
家電行業歷來是“有人歡喜有人憂”,液晶市場疲態盡顯之時,3D熱潮的來襲卻讓泥潭中跋涉的中國等離子產業一下看到了曙光。
“等離子和3D之間高度的契合性是等離子受到矚目的根本原因,”一位彩電行業專家指出,“由于等離子電視擁有比較高的刷新率,而且在顯示尺寸方面相比液晶電視更有優勢,同時具備高對比度、高色彩度以及高動態清晰度等優勢,因此也為顯示3D畫面提供了最佳的平臺。此外,等離子電視所具備的動態解析度優勢也直接解決了3D顯示中的重影問題。”
除此之外,成本因素也成為等離子的另一大優勢。據了解,液晶實現3D顯示所增加的成本,至少是等離子的5倍以上,而等離子在實現3D技術方面幾乎沒有成本增加。據長虹電視相關負責人透露,對于彩電生產商來說,等離子的毛利率是LED的2倍以上,特別是實現屏和整機的一體化生產以后,產業可盈利空間更是得到空前的提升。
由于技術和成本兩方面優勢明顯,中外彩電企業對于等離子項目的關注程度也日益提升,以長虹、松下為首的等離子“主力軍”不斷建廠擴能,而三星、TCL、康佳、海信、創維、海爾等電視品牌也相繼涉足或者回歸等離子領域。
相關數據顯示,長虹量產的虹歐等離子項目產能已按計劃從216萬片增長到300萬片,未來將可以充分滿足國產等離子的市場需求。在外資品牌中,上海松下等離子公司SP3項目奠基儀式已經舉行,其等離子面板將從每年30萬臺的產能增加到300萬;而日立與安徽鑫昊在華中合作的年產150萬片42英寸等離子面板的生產線也已經正式投產,此外,三星原產量也從原來的500萬片擴升至700萬片。
對于等離子、液晶兩大陣營的新一輪博弈,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在中國平板電視普及以來,等離子主要在42寸及以上的大尺寸領域占有絕對市場優勢,但卻因為中小尺寸液晶的占比數量大,導致等離子的市場優勢一直被市場低估。隨著等離子顯示技術在與3D技術的結合上顯示出巨大優勢和潛力空間,等離子電視的增速已經超過液晶。
厚積薄發迎來市場拐點
等離子的全面復蘇是否完全歸功于3D電視的興起?等離子行業又是如何做到逆境中崛起?對此,彩電行業專家認為,雖然3D技術對于等離子行業的催化劑作用不可否認,但從整體上來看,等離子行業全面提速更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全球范圍內,等離子已經逐漸被公認為未來的主流顯示器。相關資料統計,目前全球40英寸大屏幕電視市場上,等離子電視的占有率接近70%,占據絕對優勢。
而與國際環境相呼應,國內等離子在3D顯示方面獨特的優越性使其獲得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在42寸以上,尤其是50寸以上規格,等離子具有相當的價格優勢,市場占比和盈利能力明顯優于同尺寸液晶產品。以長虹為例,目前長虹已經相繼推出58英寸、63英寸等多款3D歐寶麗電視。
在此基礎上,等離子行業上游產業鏈的突破也使其擁有了與液晶一較高低的底氣和信心。據了解,長虹目前已經通過PDP模組和整機的一體化生產,實現了從PDP屏的顯示基板、驅動及電源組件到整機產品的一體化設計,可以根據市場需求來進行整機的定義,避免了在屏模組功能及性能上的冗余和缺失,有效提升了產品的競爭力。相較之下,液晶面板量的70%仍需由日韓企業生產,還有30%的面板生產量來自臺灣,在這種局面下,“自主造屏”已經成為影響二者利潤空間的重要因素。
除了市場環境與產業結構的變化,消費者對高畫質大尺寸電視需求的回暖也進一步刺激了等離子產業的復興。據《中國城市平板電視消費者需求狀況調研報告》顯示,與液晶電視用戶70%的二次購買意愿相比,在二次購買平板電視的消費者中,等離子電視用戶中有87%仍然會選擇等離子電視。顯然,等離子電視用戶的忠誠度高于液晶電視用戶,這也讓等離子電視生產商信心倍增。
此外,在“十二五”規劃的大背景下,利好政策也為等離子快速發展增添助力。據了解,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三部委已經聯合公布了《鼓勵進口技術和產品目錄》,其中進一步明確了鼓勵等離子顯示屏、有機發光二極管等顯示器件制造。這是繼發展改革委第9號令明確推動等離子顯示屏、有機發光二極管、3D顯示等新型平板顯示器件及關鍵部件產業優化升級和加快發展后,再次鼓勵該行業發展的重要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