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北京、深圳、武漢等地相繼發生了多起因電梯故障導致的安全事故,頻頻上演的“電梯驚魂”讓人們開始對城市生活中親密接觸的電梯產生了各種擔憂。作為連接高層與地面的“交通工具”,電梯已經普遍應用在住宅、商場、寫字樓等公共場所。面對接二連三發生的電梯安全事故,成都的電梯是不是都有一套全面的保障措施呢?“電梯驚魂”背后,誰來為普通老百姓的安全上一把鎖?
上周,居住在城南某小區的業主們在單元樓里看到了一則通知,通知的內容是物業向廣大業主征求是否統一投保電梯安全責任險。不少業主在看到通知內容后又欣慰又后怕:欣慰的是小區物業主動為業主安全提供保障,后怕的是天天乘坐的電梯在這么些年的使用過程中竟然沒有任何的保險保障,“好懸啊,幸好沒出事!”
第一次聽說“電梯責任險”
8月10日,位于桐梓林附近的城南某小區業主湯先生發現,他居住的小區單元樓下張貼了一則新的通知:“由于本小區36部電梯運行時間已超過7年,部分零件出現了老化現象,物業公司將于近期對電梯門掛輪進行更換。同時,出于長期使用安全考慮,物業公司擬為小區內所有電梯,投保相關的電梯安全責任險,現特向廣大業主征求意見和建議……”
跟湯先生一樣,不少業主都看到了這則通知。當天晚上,小區業主的內部QQ群異常熱鬧,大家討論的話題都跟通知有關,而幾乎所有業主都是第一次聽說有“電梯責任險”這回事兒。家住該小區2棟1單元1樓的住戶滕小姐說,既然物業幫大家考慮到了,作為業主的她當然非常高興,“但有個問題,投保的費用是誰來出呢?費用高不高呢?”
而后怕的業主也不在少數。家住8棟的一名住戶表示,自己看到通知后出了一身的冷汗,“這么多年了,電梯居然連保險都沒得一個!我父親還遭電梯關過,幸好很快就恢復了,真的太可怕了!”
雖然有小區物業開始主動為業主考慮到了電梯安全的保障問題,但更多的物業和市民卻依然對“電梯責任險”聞所未聞。在成都商報記者上周的隨機采訪中,13個物業公司全都沒有對物業管轄內的電梯投保“電梯責任險”,而超過9成的市民受訪者也均表示“沒有聽說過電梯責任險”。
全市投保率不足兩成
隨著全國多地多次上演“電梯驚魂”,全社會開始把目光對準電梯安全。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會從類似的事件中,意識到保險保障在電梯事故中嚴重缺位。那么,一旦在乘坐電梯時發生意外受傷,是否會得到經濟補償?由誰來賠償?上周,成都商報記者就電梯險的問題采訪了成都多家財險公司,反饋的信息令人震驚:全市超過3萬部電梯的投保率不足兩成。
“電梯責任險并不是新險種,在好幾年前就已經有了。”在上周的采訪中,包括平安、人保、太平洋、陽光、中銀等財產保險公司均表示早已有可承保電梯安全的保險產品。
據了解,目前針對電梯安全的險種主要有三種,分別是電梯責任險、特種設備責任險和公眾責任險(或物業責任險),盡管投保金額并不高,但愿意為此“埋單”的物業、公司或小區卻非常少。某財產保險公司透露,四川分公司開展這項業務已經兩三年了,但幾乎無人問津,“全市上千家物業,超過3萬部電梯,投保率連兩成都不到。”
記者根據人保財險電梯責任保險費率表了解到,累計責任限額60萬元的保險費只需350元,相對來講是保險費率較低的險種之一。盡管如此,幾乎還是沒有單位對電梯進行投保。太平洋財險的工作人員也表示,確實沒什么單位或小區物業公司主動投保電梯責任險。“如果投保了任何可以承保電梯安全的責任險,發生人員傷亡時,只要在賠付范圍內保險公司都會進行賠償”,但似乎各個公司和個人都沒有這樣的意識,“這個險種現在非常冷門。”
物業投保多擱淺
“小區安全是大事,但可能是因為涉及的業主太多,中間會出現各種各樣難以調節的問題,讓很多物業不想去費精力”。上文提到的城南某小區物管部經理杜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雖然小區物業近期主動為業主考慮到了投保電梯責任險的問題,但從現在征集來的情況看,“同意票居多,但各種問題也不少”。他說,其中最熱點的就是經費問題,業主都很關心這個投保費用是由誰來出,如果涉及業主出費用,部分人就會有異議。杜先生表示,目前小區物業已經研究制定了今年的電梯責任險方案,“主要是從物業費里面抽取,避免讓業主再給錢”。
正如杜先生所說,經費問題確實是所有小區物業最難調節的問題。城東某知名樓盤的小區物業經理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小區曾經也考慮過給所有電梯投保責任險,但同意與反對的業主數量相當,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他說,業主們爭論的熱點就是費用問題,每年小區各種維修和管理經費花費不小,大多來自于物業費收入,如果要單獨投保電梯險,就只能依靠業主單獨支付費用,“部分業主就不愿意了,協調不下來,我們只能算了。”
而有電梯廠家保修也成為了一些物業“無心”投保的另一個理由。位于紅星路附近的某小區物業經理馬先生表示,小區電梯都有專門的廠家和維護單位進行定期維護,“出問題的概率極低”。即便出了問題,也會有人專門及時進行維修搶險,“沒發生過安全事故,沒必要給業主增加費用。”
高昂維護費制約“保養”
但事實正如小區物業經理所說的那樣“安全,出問題概率極低”嗎?作為普通老百姓,電梯的各種安全隱患,我們又真的了解嗎?
數據顯示,成都市現有電梯接近4萬部,其中住宅電梯占據了6成左右。三菱、日立、奧的斯、東芝等合資品牌占整個電梯市場的60%~70%。一位電梯業內人士介紹,有些開發商為了圖便宜,會購買故障率較高的雜牌電梯。“不是太爛的牌子,不是沒保障的小廠出品,大多不會出現問題,但電梯的好壞很關鍵的一點是要看安裝隊伍的手藝和日后的保養維護。”
近年來,我國出現的電梯事故中,尤以住宅小區出現的頻率最高,而造成電梯故障主要有三類原因:50%~55%是因為電梯使用方管理不當,40%與電梯維保公司維保工作不到位有關,而5%~10%則是使用者使用不當造成。我國法律規定,電梯應當至少每15天進行一次調整和檢查,但對電梯的使用年限卻沒有進行強制規定,電梯只要在年度安全檢查中合格便可繼續使用,由此埋下了不小的安全隱患。
據了解,電梯的年維保費用從兩三千到一萬元不等。而就小高層來說,如想換一部電梯則需15~30萬,高昂的電梯維保費用、更換成本是使用方管理的最大桎梏。目前成都活躍著大大小小有資質的電梯維保單位上百家,但兩三個人“搭草臺班子”四處攬活的現象卻也同時存在。在某小區擔任電梯維修工的張先生告訴成都商報記者,他掛靠在一家有維保資質的市場價公司里,平時都是自己找人出去接活,如果大公司每部電梯收維護費500元,他往往300元就接下生意。但同時他也坦言,電梯維修保養項目達100多項,其中相當部分需要專業的技術支持,“遇到這種情況,‘草臺班子’就無法應付了,還是只有找公司。”
造成電梯故障
主要有三類原因
1
50%~55%
因電梯使用方管理不當
2
40%
因電梯維保公司維保工作不到位
3
5%~10%
使用者使用不當造成
購買電梯公共責任險
勢在必行?
目前,我國電梯總量已是一個龐大數字,但安裝、維保卻顯得有些無序。
來自質監部門的權威數據顯示,平時市民乘坐的電梯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直梯(垂直升降電梯),另一種是自動扶梯。由于電梯行業內競爭激烈,在運營商對電梯招標時,電梯公司都會盡量“滿足”運營商對價格的要求。而在電梯維護方面,電梯運營商大多會選擇價格低廉的維保公司,正常七八百元的維護費用,報價卻只有兩三百元,惡性競爭為電梯的安全埋下隱患。
為此,保險業內人士表示,購買電梯公共責任險勢在必行,在電梯事故頻發的大背景下,甚至應該將此類險種歸類到強制購買的保險范圍內,為乘梯者的人身和財產安全提供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