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發電標桿電價終于在千呼萬喚中出臺,發改委的這一動作被業界視為啟動中國光伏行業的一針強心劑。
中國是全球光伏發電設備最大的生產者,據綠色和平和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委會今年6月發布的《風光無限》報告指出,2010年,中國太陽能組件產量達到10GW,占世界產量的45%,連續四年位居太陽能電池產量世界第一。而與之相對的是,同期國內光伏累計裝機容量卻只有900MWp。海外市場支撐了國內光伏制造行業95%的產量,而國內市場的全面啟動總是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
從風電發展的經驗來看,明確的發展目標是產業發展的支持政策之一。據悉,正在征求意見階段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光伏的發展目標已經從5GW,修訂為最少5GW,這種把最高預期修改為下限的方法,對中國的光伏市場絕對是一種正向激勵。何況,中國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向來不缺乏驚喜,5GW太少,只爭朝夕。
如果說積極的發展目標是啟動光伏市場的第一步,那么標桿電價就是堅實的第二步。提升發展目標是政策信號、增強信心,說明國家會對光伏行業加大扶植,而行業的啟動需要讓參與者看到長期的盈利空間。剛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中指出,“2011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2011年12月31日建成投產、我委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下同)”,據業界分析,這個價格能保證企業的內部收益率在7-8%左右,是一個比較合理的盈利空間。加之《通知》對項目核準和并網時間有明確劃分,為了獲得更高的上網電價,開發商會加快審批、開發、裝機速度,而下半年原本就是光伏發電項目開發的黃金時期,國內的市場短期就會迎來“遍地開花”的景象,前景的確非常鼓舞人心。
但與風電標桿電價不同的是,此次光伏電價并沒有按照資源區別定價,這會讓眾多的開發商奔向日照資源條件較好的省份,比如青海、西藏、新疆等,而這些地區又多是人煙稀少的荒漠或者高原地區,遠離用電負荷中心,這不禁讓人擔心光伏發電是否會遭遇與風電同樣的并網難的問題。希望電網企業對此已經有所準備。
也許標桿電價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開發商“圈而不建”的問題,但光伏發電成本高的問題仍舊困擾著行業發展。現在能保證7-8%內部收益率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國內的龍頭企業,而對于資歷尚淺,專業性不強的年輕企業來說,1.15元/千瓦時或者1元/千瓦時的價格仍然讓他們處于掙扎生存的邊緣。
同時,從成本問題上也能折射出國內光伏制造企業面臨的一大挑戰——創新和研發能力不足。降低成本不單要靠企業管理,也要靠技術的革新。而就在這點上,國內企業的投資與歐美一些國家有較大差距。除此之外,國內企業屢遭質疑的高耗能高污染現象也與創新意識不足有著直接關系,畢竟清潔生產的技術在較先進的企業已經不是難題了。這些無疑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過程中的隱患。
標桿電價的出臺著實會促進國內市場的增長,但光伏行業也是危機顯現,如何下好光伏這盤棋,還需從業者以及政策制定者各自斟酌,變挑戰為機遇才是。
在能源需求日益攀升的今天,光伏發電行業的快速發展無疑對緩解“電荒”,調整能源結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行業內的預測,光伏發電在五到十年年內就能達到平價上網,如果考慮煤電等傳統能源價格的不斷攀升,在這個過程中,包括光伏在內的可再生能源較傳統能源會有更強的競爭力,而這競爭力,不單來自于經濟性,更來自于公眾對清潔環境的渴望以及對全球變暖問題的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