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去年首輪海上風電招標結束一年多,但位于江蘇的四個項目仍然在上報核準,尚未正式開工。
“因為首次接觸,各家企業對海上風電程序不大熟悉。”山東魯能集團東臺項目辦徐姓主任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有些無奈地表示,“我們爭取今年核準,今年年底開工。”
記者了解到,去年中標的四個項目基本上都在同步進行,除了東臺項目外,濱海、射陽、大豐三個項目也都在申請審批程序中。
在去年廣受關注的100萬千瓦首期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中,四家央企子公司從幾十家投標方脫穎而出。國家電網旗下的山東魯能集團(中標價0.6235/千瓦時)中標了東臺20萬千瓦的潮間帶項目,裝機規模各為30萬千萬的濱海、射陽近海項目,分別由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標價0.737/千瓦時)與中國電力投資有限公司(中標價0.7047/千瓦時)分別奪得;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標價0.6396/千瓦時),則拿下了大豐20萬千瓦的潮間帶項目。
海上風電在中國尚屬起步階段,國家能源局在2009年首次提出發展海上風電的構想,去年發起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首期四個特許權項目不同程度的遇到海域使用面積變化、與圍墾區、軍事用海沖突等問題。
“在海上發展風電,不只是發改委、能源局兩個部門說了算,海洋局才是海域的直接管理部門。”一位風電業內人士說,“能源局要求的風電規劃與海洋區域功能、海洋經濟發展規劃之間缺乏協調溝通,而地方利益在海上風電中也沒有得到體現。”
徐主任否認了魯能退出東臺項目的傳言,但魯能在東臺的項目正面臨諸多著變數。他表示,東臺項目的用海選址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那些地方有別的用處”,魯能不得不重新勘測。他透露,調整后的風場用海面積縮減為60多平方公里,比原來小了一半,距離海岸線的距離擴大到35公里-36公里,也較原規劃向海推進約15公里。
盡管面積縮小,并不意味著成本會下降。徐主任表示,風場場址向海區延伸,僅海纜這一塊的投資就增加很大。國內廠家不具備生產220千伏海纜的生產條件,而國外產品的價格遠高于特許權招標價格的承受力。
華能新能源計劃在大豐的近海海上風電項目投資約57億元,目前也仍在進行前期工作。截至目前,大豐項目已通過地震安全評估報告和工程安全評價審查,但在海纜規劃和穿越珍惜動物保護區方面遇到阻力,可能將延長審批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