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的石油儲備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只能滿足約1個月的時間,一旦石油供應中斷,其后果不堪設想。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發生石油危機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
工業和信息化部8月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55.2%,已超越美國。今年以來,中國能源消費持續快速增長,對外依存度不斷擴大。1-5月,國內石油表觀消費量(產量加上凈進口量)達1.98億噸,同比增長10.3%,增速比1-3月小幅回落1.6個百分點,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觀察人士對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5%以上并不感到意外,預計中國石油進口量將繼續增長,其對外依存度還會上升。之前有國內專家預測2020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高達60%,現在看來,這個預測確實太保守了,國際預測的數字比中國更高。預計201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60%,2020年達到65%。
從各國經驗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0%是一條“安全警戒線”,但中國已突破50%的“安全警戒線”,這意味著中國能源環境已經從“比較安全”向“比較不安全”轉移。
相比于美國來說,中國石油消費量還在不斷增長,而美國的石油消費量基本上已經達到頂點,中國的消費量卻還不知道頂峰在何處。在此背景下,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自然不利于保障中國能源安全。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以及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對于中國來說,發展都是硬道理。這樣的背景,決定了能源消費(包括石油消費)的高消費特征。
有人會說,國內石油不夠用,可以到國際市場采購。這個說法并沒有錯,況且,中國現在也是這樣做的。從1993年前,中國的石油需求基本上是自給自足,而從這之后,中國開始大量進口石油。2010年全國累計進口石油2.39億噸,同比增長17.4%。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53.8%,較上年同期提高2.7個百分點。
人們記得,上世紀70年代爆發的全球性石油危機,導致美國大量汽車荒廢在車庫中、眾多卡車司機失業的慘痛教訓,當時的中國由于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和政治封閉環境的庇護,對于那次石油危機體會并不深刻。但時過境遷,今時已不同往日,中國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近幾年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和公眾汽車消費的爆發式增長,對于“工業和經濟的血液石油”的渴求已經到了望穿秋水的地步。
《鳳凰周刊》雜志曾發表題為《25年后石油家底枯竭?中國石油險局》的文章認為,美國是每兩人擁有一輛車,假設中國達到每三人擁有一輛車,則全國會有4億輛私人汽車,這樣每年消耗的汽油將達到2億噸,由于中國石油成品油率是63.7%,換算成石油是3.5億噸。這相當于光汽車就會喝掉中國一年自產和進口的石油總量。
試想,如果未來一旦再次爆發石油危機,中國的汽車工業或汽車消費將會首當其沖,中國經濟也將因為全國范圍的油荒遭遇致命性的打擊。世界石油出口能力的顯著下降,必將導致中國可進口石油量難以滿足國內所需。預計中國這一缺口將出現在2017年,2020年、2030年實際可供進口石油僅為2.93億噸和2.65億噸,與國內要求的石油進口相差分別為0.43億噸和2.23億噸。
在當今國際舞臺上,石油領域的競爭超出了純商業的范圍,已成為大國之間經濟、軍事、政治斗爭的武器。當一國石油進口依存度超過60%時,石油供應的不安全性加大。為此,一些國家在第二次石油危機后,在為著手建立各自的石油儲備體系而努力。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的石油儲備仍然處于較低水平,只能滿足約1個月的時間,一旦石油供應中斷,其后果不堪設想。
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發生石油危機的可能性已大大增加。中國石油供應緊張甚至出現石油危機的概念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但今天這些概念已經進入公眾談論的話題。作為一個后起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的石油來源大多是一些政治上不穩定的地區,中國對這些地區缺乏控制能力。中東、北非產油區發生的動蕩,已對中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如果這些地區的石油供需基礎遭到破壞,一旦發生石油供應渠道受阻,中國的石油危機就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