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和北非局勢持續動蕩,引發國際油價急速飆升。3月7日,紐約原油期貨價格盤中觸及每桶106.95美元,再創29個月來的新高。
或許,這只是開始。業界預計,如果國際局勢繼續惡化,在炒作資金推動下,國際油價還將繼續上沖。受此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風聲鶴唳,人們驚呼“第四次石油危機”很可能利劍在懸。
第四次石油危機來臨?
歷史上曾經爆發過三次嚴重的石油危機,均因地區政局不穩引發。第一次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油價猛然從3美元漲至13美元;第二次在1978年底,伊朗巴列維國王下臺和“兩伊戰爭”的爆發,油價從每桶13美元飆升至34美元;第三次是1990年的美國對伊拉克開戰,國際油價3個月內從每桶14美元漲至42美元。
這一次,歷史會否重演?
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迅猛發展,石油市場與貨幣、外匯、期貨、衍生品等市場聯動成為復合的金融體系,石油的“金融屬性”越發凸顯。而當前,金融機構的投資者正掌握著全球大量的流動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石油投機行為。
正因為貨幣因素影響下的石油“金融屬性”越來越強,而供需影響下的“商品屬性”越來越弱,所以此次油價上漲,并不能全部歸咎于中東、北非動蕩的局勢。將這一輪油價暴漲定義為由中東、北非局勢動蕩造成的“恐懼溢價”更為準確,地緣政治只是增加了市場對供給短缺的擔憂,但并未造成真正的供給短缺,如果沒有石油期貨市場上金融資本的推波助瀾,油價不會如此飆升。
中國輸入通脹壓力加大
地區政局不穩和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對全球經濟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國際油價的持續上漲,將不可避免地進一步推升全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的通脹壓力。對包括中國在內的能源嚴重依賴型經濟而言,油價上漲將快速推高食品等價格,并導致經濟硬著陸風險提前到來。
中金公司發布研究報告稱,新興市場CPI組成中,30%~50%與能源、食品價格相關:一方面,食品生產依賴于能源的投入(農機燃油、灌排用電等),兩者價格傳導時間不超過兩個月;另一方面,石油價格上升可能導致以玉米制造生物乙醇與生物燃料的需求上漲,從而減少糧食與飼料的供應,普遍推升農產品價格。
匯豐(HSBC)的研究則直接說明了高油價對亞洲各國通脹水平的影響到底有多大,“每桶120美元的油價可能會使中國的消費價格指數(CPI)增加1個百分點,印度增加1.3個百分點,印尼增加1.2個百分點”。
國際油價上漲直接對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帶來壓力。按照中國現有的油價調整機制,當國際油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2月20日,國家發改委剛剛上調了國內成品油價格,汽、柴油每噸均漲價350元。油價上調將會對通脹帶來更加直接的推動作用,中國政府的物價調控措施將面臨更大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