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發布,“高端裝備制造業”被列為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這是高端裝備制造業“受寵”的信號,從而引發了市場對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投資熱情。
做大之后要做強
可以說,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體系非常完善。只要是裝備,在我國均可以找到生產企業,這在國外是沒有的。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我國裝備制造業規模總量已經達到2.2萬億美元,而美國和日本兩國制造業總量分別為1.5萬億美元和1.23萬億美元。產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但是,“做大”的同時,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大部分還停留在產業鏈的低端,以生產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前端研發設計與后端的銷售環節都受制于人,過度依賴投資增長、自主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基礎配套能力滯后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裝備自給率雖達到了85%,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高端裝備仍主要依賴進口。
比如電力設備是我國高端裝備自主創新成就最突出的領域,我們的常規火電設備已經做得很不錯了,但核電和燃氣發電設備的儀控系統仍部分依賴進口。
我國機床行業在2009年產值已經躍居世界第一,實現了“一枝獨秀”,但仍是世界機床進口第一大國,經濟建設所需的高檔數控機床主要依賴進口。雖擁有比較完善的產業鏈,但發展中高檔數控機床所需的數控系統和功能部件主要來自境外。華中數控、廣州數控、沈陽高精、大連光洋、航天數控等一批數控系統骨干企業雖然具備了一定基礎,在經濟型數控系統方面形成了規模優勢,主導著國內市場,普及型數控系統實現了批量生產,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中高檔數控系統方面,仍無法與日本FANUC和德國SIEMENS相提并論,無法撼動這些海外品牌的壟斷地位。沈機集團的機床銷售額已躋身世界前10位,但其在高檔數控系統的價格談判中沒有發言權,核心問題就在于我國缺乏高檔數控系統。我國雖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機床制造廠家,但還缺少著名的跨國機床集團和世界級的“精、特、專”小巨人企業。
國內裝備企業與國際巨頭的差距有多大呢?讓我們簡單做個比較,通用電氣作為裝備制造行業的巨頭,2009年營業收入高達1570億美元,而中國裝備制造業規模最大的企業(汽車企業除外)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去年營業收入剛剛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裝備制造業目前普遍面臨整體利潤水平不高的窘境。盡管一批行業骨干企業發展較快,但生產規模大,經濟效益低制約了企業做大做強。
積極搶占制高點
裝備制造業被譽為“工業母機”,是制造業的基石。有了強大的裝備制造業,才算是真正的制造業強國,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是制造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綜觀全球,美國、日本、德國等世界裝備制造業強國無不遵循控制高技術、高附加值裝備設計和制造的理念,推進行業整體素質的提高,重視用高技術優化提升傳統裝備制造業,重視高端制造,保持產業優勢。因此,在我國,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也成為裝備制造業“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突破口。
而且,裝備制造業作為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的基礎性產業,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是國家綜合實力和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所以,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對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面對全球競爭加劇,環境資源約束日趨嚴峻和高級人才短缺等挑戰,中國更需要從戰略的高度重視以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來推動整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更有效地為各領域新興產業提供裝備和服務的保障。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把高端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和發展是走上創新驅動、內在增長軌道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