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產業的競爭殘酷,即使日本廠商擁有杰出的科技實力,面對臺灣與韓國的步步進逼,亦深感壓力。展望未來,中小尺寸面板產業競爭將益趨激烈,來自STN、TFT及OLED廠商的三方勢力互相沖擊,甚至軟性顯示器勢力興起。產業競合不再局限于單一國家,臺、韓、中、日各國廠商皆有合縱連橫的可能性。
回顧2006年,臺灣TFT-LCD廠商在大尺寸面板收獲頗豐,同時因為成本關系,廠商逐漸將3.5代線的產能轉而開發中小尺寸的產品,甚至四代線也會用來生產穩定大量的中小尺寸面板訂單。雖然2007年臺灣中小面板產業呈現百家爭鳴的局勢,但同時因為中小尺寸面板的應用產品廣泛,各家廠商都能找到利基點切入。中小面板產業的發展趨勢可由兩個面向觀察:一個是供給面,業者彼此的競和;另一個是需求面,創新產品帶來的新商機。
達碁、聯友合并案:面板業重要轉折點
供給面:面板產業競爭殘酷,進場時機與退場時機同樣重要。眼看韓國面板廠商在1990年代中期崛起,臺面板廠商隨后于2000年竄出。2001年,臺灣面板業界遭逢“液晶循環”之供過于求、價格下跌之巨大壓力,當時臺灣兩大面板廠商達碁科技與聯友光電宣布合并,成立友達光電,藉由合并方式增加競爭力,此合并案實屬臺灣面板業界的重要轉折點。
2002年,日本業者在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場遭遇激烈競爭,并轉而將發展重心放在當時毛利較高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產品,只剩Sharp仍有實力于大尺寸液晶面板競技場上角逐。然而此轉向策略反而造成日本國內的中小尺寸液晶面板廠商競爭更為激烈,緊接著開啟一系列的合作及整并策略,包含2002年東芝與松下合資成立的TMD、2004年SanyoElectric和SeikoEpson合資成立SEID;之后則又發生2005年富士通液晶部門(FTDC)出售給Sharp、2006年SanyoElectric脫離SEID等事件。
另外,STN產業及OLED產業也起波瀾。首先,隨著TFT-LCD面板快速侵蝕MSTN/CSTN面板的應用市場,原本專注于STN面板制造的廠商也漸漸跨足TFT-LCD面板產業,如2006年勝華科技向瀚宇彩晶購買第三世代面板廠之投資合作案;而臺灣的OLED產業,有部分廠商因虧損超過預期而退出,然部分廠商仍持續發展,希冀掌握下一世代商機,如奇晶光電與錸寶光電。
新興應用產品:大量消耗中尺寸面板產能
需求面:從中小尺寸面板銷售布局方面,臺灣面板廠商挾著強大的系統廠商資源而持續往外擴張,除了原有的手機、可攜式光盤播放器、數字相機及車用顯示器等銷售比重較高的市場外,一些在2007年快速茁壯的新興應用產品亦將帶動臺灣未來中小尺寸面板的成長,包括數字相框、個人導航裝置、超可攜計算機及超低價筆記型計算機等,特別是這些產品皆會大量消耗6~8英寸的中尺寸面板產能,同時這些產品的定位策略,將連帶影響面板廠商之發展。
展望2008年,中小尺寸面板產業之產值仍將續創新高,但整合的趨勢不會中止,只會更加劇烈。而未來不論是臺中日韓廠商,都將持續攪亂中小尺寸面板市場的一池春水,甚至美國、歐洲等軟性顯示器廠商亦會分一杯羹,建議國內廠商唯有謹慎面對市場變化球,一球一球的對決,才能揮出一支又一支的安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