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核事件的確改變了一些人們對核電的態度,但是絕大多數國家仍然打算采取一種比較平衡的策略來對待核能發展。”日前,瑞銀亞洲公用股投資研究部主管歐立文在上海表示,“從現在來看,不管是風能還是太陽能都無法在電力供應方面起到主導性的作用,而核能可以提供很穩定的電源。”
盡管德國在日本發生核電事故之后宣布將陸續關閉其境內的核電站,但歐立文認為,世界上關閉核電站的國家的比例仍然是非常小的,“大家更多要做的是重新審視核電的相關標準,并將安全標準進行升級。”
他進而指出,當前很多發展中國家都在興建核電站,像中國、印度、俄羅斯并不會因為日本核事故暫停興建計劃。“但是,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興建新的核電站可能會遭遇更多的難題。因此,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差異會越來越大,在核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差異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瑞銀中國股票研究部分析師戴駿指出,中國一定會把核電作為一個最主要的替代能源,因為風能和太陽能都不具備可調性,因此不能作為基礎能源。不過,他認為,發展新能源發電是未來的必然趨勢,“預計未來幾年,從總的能源電力裝機容量來看,新能源的增長大致為4%。尤其在風力設備這個行業,中國正在向全球發展。目前主要向印度輸出,而巴西等金磚國家都在中國未來可輸出的目標之內”。
戴駿同時預計,未來歐洲在風電方面的增長基本在10%左右,美國之前預測增長6%,不過現在看起來可能要更低一點。
歐立文進而表示,“在歐洲,出于環境角度考慮,他們長期以來都非常支持電廠使用可再生能源,歐洲也進行了相關的立法,要求所有成員國可再生能源使用量達到一個比例。歐洲國家政府非常積極地要求促進環境的保護,消費者也有個意愿。然而,美國不太一樣,對價格非常敏感,在未來幾年內都不會達到理想的狀態,這是歐洲和美國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