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印刷業而言,自主創新并不陌生。20世紀80年代末,使印刷業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就是由我國自主研發的。但這一重大突破已過去了20多年,至今,國內印刷業尚未取得新的關鍵性技術成果,尤其是高端印刷設備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仍未改變。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涌現,印刷業的地位再次受到嚴重挑戰。
“進入21世紀后,數字網絡技術對印刷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世界印刷業正在進入全面數字化時代。目前,發達國家正在利用數字網絡新技術全面改造印刷產業,如果我們不重視印刷業的自主創新,過去已經縮小了的差距有可能會被重新拉大,更將會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消極影響?!敝袊∷⒓夹g協會首席顧問沈忠康在接受《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采訪時,如此強調自主創新和技術研發的緊迫性。
根據我國印刷業的現狀,一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印刷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裝備的技術水平整體上較低,在節能環保等方面仍遠遠落后于歐美國家;另一方面,我國印刷業還要吸納新工藝,走低碳印刷的道路。因此,我國印刷業的自主創新將是一個有點有面、以新技術為主導的整體升級。
有了自主創新的技術方向,如何鼓勵創新主體——企業和研究者真正發力,則是轉變發展方式必須要關注的問題。
事實上,自主創新極其重要,如今已是印刷業內的共識,但似乎卻成了“好說不好辦的事”。分析其原因,褚庭亮認為,從印刷業自主創新的外在環境來看,在國有企業的管理體制中,鮮有對管理者自主創新指標的考核,經濟指標的考核占據了更大分量,自主創新的長遠利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而民營企業雖無經濟考核指標,但多數管理者的經營理念顯得較為急功近利,自主創新投入高并存在風險,短時間內不能收到效益,企業的自主創新機制也還未形成。
對自主創新的另一主體——研究者本身而言,也存在能否長期保持合理的價值觀,不受外界影響常年潛心研究的問題。納米材料綠色印刷制版技術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宋延林提出,只有政府對行業新技術的研發提供有力的政策和宣傳引導、管理體制上的統籌以及穩定持續的資金支持,才能促進我國印刷業從技術跟蹤型國家向自主創新型國家的轉變,推進科技興業,實現印刷業發展方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