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我國陶瓷出口的高額關稅壁壘成為很多陶瓷企業外銷路上望而卻步的一道門檻。在國際市場中,中國陶瓷目前的主要優勢依然在于低附加值下的低價格。爬上關稅臺階之后的歐洲出口之旅直接導致企業所要承受的出口成本上漲拔高產品價格,而失去價格優勢的產品又很難打開市場。
以佛山為例,中國陶瓷出口主要構成份額
事實上,我國的陶瓷出口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產品。在國外的陶瓷品牌市場,由于自主專利與產權的缺少和特色設計的暗淡,中國陶瓷產品并不被高端市場看好。
但是時下,我國陶瓷卻在南非、巴西等市場出現出口額上揚的現象。這種現象的產生,一方面是緣于面臨主球世界杯和奧運會建設需求大增的巴西市場,另一方面則是由于我國政策性13%的出口退稅。
在13%的出口退稅政策鼓勵下,中國一些利潤率很低甚至是負數的中低端陶瓷企業,依然可以靠出口活著。而且,這些主要是金融危機后被“請”出廣東佛山的陶企,正在中西部野蠻擴張。一手是為利潤甚至零利潤的陶瓷產品風風火火出口,一方面是退稅金源源不斷進賬。歐洲市場是關稅問題品牌產品苦不堪言,南非市場卻因關稅肥肉欣欣向榮。中國陶瓷目前在進出口上變現出的冰火兩重天讓人有點哭笑不得。
這種由于扭曲的稅制刺激引發的虛假出口繁榮,被一些專家稱為“賣血經濟”,是否應該繼續?這直接拷問的是企業的價值生產與地方政府的經濟業績實質。虛假的繁榮是孱弱的根源。中國陶瓷需要自己經歷一些必要的競爭風雨,才能在歷練中走向成熟;地方追逐業績數據而悖謬經濟建設市場法則的掩耳盜鈴,也只能是贅養了一堆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