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中汽協數據顯示,今年4月份,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3 .53萬輛和155.20萬輛,環比分別下降15.98%和15 .12%,同比分別下降1 .85%和0.25%。汽車產銷量出現自2009年2月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也是金融危機以來我國汽車工業恢復增長后的首次負增長。汽車產業已在眾人預料之中逐漸趨冷,這將直接導致汽車產業鏈下游的零部件供應疲軟。 而同時,日本地震對下游工業的影響也逐漸顯現,許多日系整車廠的減產猶如雪上加霜,加重了零部件企業的生存危機。但是,這些僅僅是外部因素的影響,零部件行業內部的兩極分化才是真正制約行業發展的癥結所在。
雖然汽車大環境不景氣,但是到場的采購商數量還是很可觀的。14家采購商供共吸引了180余家供應商到場洽談,可見零部件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僧多肉少”的局面發人深思。根據蓋世汽車網會前的統計,這180家通過審核供應商約占報名參會總數的80%,其余20%的零部件供應商則因資質、質量不過關而被拒之門外。同時,記者從采購商處了解到,很多采購商都有意向企業,但是往往由于供應商品牌、管理、質量等各方面過硬,自身業務訂單已完全能夠滿足企業發展,而放棄合作。某國內主機廠負責人在現場告訴記者,此次采配會洽談項目達到數十個,每個項目幾乎都有意向供應商,但是到場洽談的僅一半左右。可見零部件行業兩極分化的嚴重程度,已極大的制約了中國零部件,乃至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
究其原因,不外乎戰略及管理兩個方面。首先,企業戰略的制定是企業生存最根本的指導性要素。是走技術創新路線,尋求長期發展?還是僅靠圖紙,模式化生產,維持短期生存?都將極大的影響企業的走向,也是零部件兩極分化的最根本原因。回顧零部件龍頭企業的發展道路,都是憑借技術創新及產品質量,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走出來的。而往往中小企業忽視了戰略的制定,導致其管理、產品出現混亂,最終將推出零部件歷史的舞臺。其次,在合理戰略的指導下,規范化的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對國外采購商的采訪中,記者獲悉,他們最擔心的就是質量問題。豐田召回、錦湖召回,都是質量不過關的血淋淋的教訓。因此,在挑選供應商的時候,是否通過質量體系認證是采購商最關心的問題。質量是管理的產物,只有嚴謹規范的人才管理、質量管理,才能確保企業、產品能夠長期生存。
本次采配會已然圓滿結束,但是對零部件行業的深度思考卻仍將繼續。在本土零部件企業遭遇外資合資擠壓的市場現狀下,我國零部件企業更要從自身管理等方面,夯實基本功,這樣才能在世界化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我國零部件行業才會在十二五期間真正崛起,也必將帶動整個汽車產業鏈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