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結構逐步優化
從1952年到2008年,煤炭在能源消費總量中所占比重從95%下降到68.7%,下降了26.3個百分點,石油比重上升了14.6個百分點,水電、核電、風電和天然氣等優質能源比重提高了11.7個百分點。全國水電裝機達到1.72億千瓦,位居世界第一。風電連續三年翻番增長,裝機容量達到1217萬千瓦,居世界第四。太陽能熱水器集熱面積超過1.25億平方米,年產能4000萬平方米,均居世界第一。核電已建成運行11個反應堆,總裝機容量910萬千瓦;核準在建核電機組24臺,總裝機容量2540萬千瓦,是目前世界上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能源科技裝備水平大大提升
1949年我國火電最大機組為1萬千瓦,輸電電壓等級最高為220千伏,且全部為外國設計制造。1956年在安徽田家庵建成第一座國產6000千瓦火電機組,現在60萬千瓦及百萬千瓦超臨界、超超臨界機組正在成為火力發電的主力機型,30萬千瓦及以上機組比重達到65.2%。輸變電電壓等級在改革開放后達到500千伏,從交流發展到直流,已成為世界上運用500千伏直流輸電最多的國家,并建成投運了晉東南到湖北荊門的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正在建設世界上直流電壓等級最高的±800千伏輸電線路,發電和輸變電設備達到了國際水平,2008年出口發電設備1452萬千瓦。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超過80%。陸地石油鉆機、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和千萬噸級煉油設備實現自主制造。國際競爭力大大提高,基本形成了適應我國能源發展的技術和裝備體系。
持續發展必然趨勢
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原因主要是其二代核電應急系統中的泵需要電源驅動,但應急供電設施被海嘯破壞后,反應堆停堆后無法冷卻散熱,導致了一系列后果。
而我國核電項目普遍采用的是壓水堆,即使失去全部廠內外電源,也能通過自帶的氣動給水泵和蒸汽排放的形式維持對堆芯的冷卻,安全性能要優于上世紀60年代日本福島核電站采用的沸水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