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頭暫停出口柴油
在商務部日前要求各地清理違法高價賣油后,13日發改委下發《關于保障當前成品油市場穩定供應的通知》,要求石油企業保持高負荷運行,嚴控成品油出口,原則上暫停安排柴油出口。這是近年來發改委首次明令要求油企停止出口保國內供應。
《通知》稱,石油企業要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加快項目建設投產,合理安排檢修,保持高負荷運行,增加成品油生產;采取經濟技術措施,調整產品結構,提高短缺品種產量;強化進出口調節,近期嚴格控制成品油出口,除供港澳地區外,原則上暫停安排柴油出口,同時增加化工輕油等進口。與此同時,地方煉油也被國家發改委關注到。《通知》稱,各地經濟運行調節部門要加強地方煉油企業生產組織協調,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要繼續做好供應地煉企業原油及收購成品油等工作,有效增加資源供給。據報道,地煉產能占據我國總產能的20%以上,一旦地煉大范圍停產減產,國內往往面臨油荒。
面對國家有關部門對油品供應的重視,卓創資訊成品油行業分析師劉峰對媒體分析,柴油銷售正逐漸步入傳統旺季,工業礦業開工、農業、漁業需求未減,傳統需求增加。息旺能源分析師李莉對媒體表示,“發改委突然下發這個文件,很可能是出于預防電荒引發油荒”。
供電缺口帶動需求
其實,電荒的確導致部分地區自購柴機油發電情況增加,導致額外的柴油新需求。
事實上,2003年、2004年和2005年,由于我國電力裝機增速無法滿足社會需要,浙江就曾連續幾年在盛夏時節出現“電荒”。為了保證開工率,當地很多遭到限電的中小企業迅速開啟自備柴油發電機,從而引發“油荒”。
據報道,和往年通常到夏季才會迎來用電高峰期有所不同,今年中國部分地區早早就陷入用電緊張的窘境,其中既有煤炭漲價、電企虧損加劇這層背景,也有東部火電裝機下降、特高壓發展滯后的原因。而伴隨用電緊張,不少地區都對工業企業提出限電要求,繼而導致后者改用柴油發電。相關數據也證明了這一點。今年3月中石化柴油庫存環比驟降12%,汽油下降1.4%,而2月底國內成品油庫存較年初增加394萬噸,其中柴油增加370萬噸。
“根據測算,當全國發電用柴油超過200萬噸,柴油的供需矛盾就會突出起來。 ”易貿資訊副總裁鐘健對媒體表示。
在發改委下發《通知》之前的12日晚間,國際能源署在發布月度報告的同時也特別提到,中國今夏的電力供應缺口可能帶動發電用柴油的日需求量提高30萬桶(約合4.2萬噸)。他們還預計,2011年全年中國的成品油日需求量可能會增長60.8萬桶,至968萬桶(約合135.5萬噸),增幅達到6.7%。但預計今年的成品油需求增速將遠低于去年的12.5%。據此計算,中國今年全年的成品油需求量可達近5億噸。
面對政府的“預防”姿態,中石化、中石油兩大國內成品油供應主體已經表示,將嚴格執行政府的要求,努力增加市場供應。其中,中石化集團之前已宣布基本暫停成品油出口。
但也有評論人士指出,光是保障油品供應并非治本之策。電荒趨勢仍在擴大,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油品“一家”,如何避免電荒引起的多米諾骨牌,還需要從根本上推動電力行業改革、理順煤電關系。
連鎖反應仍在繼續
其實,此前市場對政府的調價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國內成品油供應緊張,囤貨、惜售、限批等情況出現。如今,情況已經有所松動。
有媒體報道,眼下,包括貿易商、加油站等在內的市場多方,對成品油調價的預期減小,成品油批發市場上資源即可供銷售的成品油增加,其中貿易商部分開始出手之前囤積的成品油。有業內分析師就對媒體表示,此前成品油緊張狀況,與人為因素有關――國際油價大漲,市場普遍預期國內成品油價上調,中石化、中石油為此限批,貿易商囤貨待漲。現在,隨著國際油價之前的暴跌,以及目前的震蕩,市場對成品油價上調的預期明顯減小,成品油市場供應較之前明顯好轉,盡管中石化、中石油為保證零售市場,在部分地區仍對柴油限批。
此外,多個行業業內人士表示,如果國際油價持續震蕩,國際油價變化率會在5月下旬左右縮回到4%的調價紅線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