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近日發布《農機工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二五”農機工業要實現4000億元的總產值目標,要組建5家年銷售收入在150億元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最令人振奮的目標是——“成為世界農業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
據知情人士介紹,農機“十二五”規劃是工信部發布的第一個“十二五”行業規劃,由中國農業機械行業協會起草,在最后定稿之前特別征求了農業部的意見。目前,業內人士普遍關注的是,《規劃》提出了幾個“十二五”農機工業發展目標數字,即實現總產值4000億元,出口貿易額達到120億美元,占全行業銷售額的20%,其外,還要組建5家年銷售收入在150億元以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
我國“十五”和“十一五”規劃中都對農業機械化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但相比前兩個五年規劃,“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快農業機械化水平,內涵更深,對農業機械化的迫切性要求更高。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表示,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的農業機械都是停留在過去低水平、低效率、低質量的階段,即便是享受國家農機補貼的一些農機產品,也存在很多質量問題,“這樣的農機怎么能保證安全?”
方言表示,農業機械長期處于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農機研究與農業生產嚴重脫離,而背后最根本的原因則是——“國家對支持農業農機工業的政策和支持汽車工業發展的政策是不一樣的”。“厚”工業,“輕”農業,政府將大量的補貼資金都投入到工業機械當中。
方言還透露,在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中央高層就對目前國內農業機械化水平深表疑慮。
與方言的擔憂相同,有農業部官員也表示,目前我國農業機械質量很是令人擔憂。根據農業部掌握的數據,去年我國累計發生在國家等級公路以外的農機事故就高達812起,死亡214人,受傷517人,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是865.13萬元。農機事如此高頻率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農業機械的質量不過關。
對于上述兩位農業官員提出的擔憂,前述知情人士表示,除了總產值4000億元等幾個硬指標之外,“十二五”我國農機工業發展最令人振奮的目標就是——“成為世界農業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比較具體的闡述是,“初步形成集科研開發、主機制造、關鍵件制造、成套裝備供應、技術服務等為一體的產業體系”,“在大型農業動力和作業裝備領域實現重點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重大突破”,“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開發的新產品達到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最終的目標是“成為世界農業裝備制造大國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