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床作為現代復雜生產工具,是人類生產力發展三大要素中至關重要的工具之一,機床的“先進性”決定人類的生產效率和勞動生產率。
能源結構的調整,為能源裝備制造業拓展了市場空間的同時,也為機床工具行業創造了新的市場機遇。
我國能源裝備制造業至“十一五”末已有較大投入,但隨著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的投資力度加大,大型鑄鍛件、環形本體(如汽輪機殼體)、大型復雜件、大型平面加工和半圓體加工、葉片、葉根加工以及各種泵體、泵閥制造等,對重型立車、大型落地銑鏜床、超重型的龍門鏜銑床、五軸聯動機床、數控拉床及各種高檔立、臥加工中心,以及相應的數控刀具、量儀都將提出新的需求。
而目前的現狀是,核電裝備制造水平不高。據核電裝備企業反映,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擁有每年制造多套百萬千瓦核電機組裝備的能力。但實際情況是,由于產品質量不穩定,技術標準不統一,設備拖期現象十分嚴重,每年連完成一套百萬千瓦機組的成套裝備都很困難。我國現在的核電裝備企業以往主要制造常規電力設備,制造核級裝備時質量保證體系不夠健全,因為趕工期,導致質量問題屢有發生。
這對作為工作“母機”的機床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其挑戰在于,我國機床行業較發達國家起步稍晚,對于高精尖的機床產品仍存明顯差距。而擺在眼前的核電“蛋糕”是否有能力吞下,將取決于我國機床行業克難攻堅的意志與能力。
而機遇在于,核電對于機床行業不僅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和豐厚的回報,更在于能否突破瓶頸借機實現跨越發展。
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曾在ap1000核電技術裝備自主化第二次工作會議上指出,推進核電技術裝備國產化是國家戰略,今后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加強ap1000核電技術裝備國產化的組織協調。
他強調,ap1000首次在中國建造,對國內裝備制造業是一次嚴重的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一旦實現了國產化,中國將成為三代核電技術的示范基地,也將成為ap1000設備的主要供貨商。
他同時表示,國家能源局將進一步加強ap1000核電技術裝備國產化的組織協調,加強產業政策的引導、國產化依存工程管理、進出口政策的調整、科研攻關組織,加大重要技改資金支持力度。加強核電產業和制造企業發展的科學規劃,統籌國內制造能力的提升,實現核電建設與設備制造的協調發展。
這對機床行業來說,將是一次轉型升級邁向高端制造的絕佳契機。同時,隨著中國核電“走出去”戰略的逐步推進,不僅將為機床行業帶來長期利好,而且有望將中國機床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