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瘋狂的油價 危機還是投機

時間:2011-04-0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盡管目前各國除了撤僑并未對利比亞發生的內亂做出太多反應,但是一些數字的變化,已經讓倫敦、紐約、法蘭克福等地的許多人,無法安坐在他們寬敞明亮舒適的辦公室里。

      盡管目前各國除了撤僑并未對利比亞發生的內亂做出太多反應,但是一些數字的變化,已經讓倫敦、紐約、法蘭克福等地的許多人,無法安坐在他們寬敞明亮舒適的辦公室里。

      105,108,113……過去10多天里,原油價格不斷刷新近年來的新高,這是在2008年能源危機后頭一遭。

      “目前在大中東地區的動蕩已經引發了世界對于石油市場的普遍擔憂。”Stephen Jones,世界知名能源咨詢公司Purvin & Gertz市場部副總裁對半島電視臺表達了他的擔憂,“幾天里原油價格的上漲度已經超過每桶5美元,媒體都將其與當下升級的危機聯系起來。”

瘋狂的油價

      一個月前,當穆巴拉克結束了對埃及30年的統治時,國際原油價格到達了96美元一桶,而現在這個數字已經飆升到了115美元。

      “世界能源市場對政治體制興趣不大,他們關注的是穩定、穩定、再穩定。”Jones很直白地指出。顯然在這方面,石油商人和經紀人們與對中東局勢感到興奮的西方輿論截然不同。德意志銀行首席能源經濟學家Adam Sieminski指出:“目前推動石油價格的有兩點:當前局勢和未來預期。”

      目前中東提供了全球35%的石油供應。如果更細化一點,全球每天需要8800萬桶石油,其中170萬桶(1.93%)來自利比亞。此外,巴林、埃及等國產油不多,但是扼守波斯灣和蘇伊士運河—目前全球18%的石油需要海運通過波斯灣,美國第五艦隊就在巴林設有基地,保障這條“石油生命線”。

      埃及、利比亞、巴林、也門、伊朗和阿爾及利亞的石油出口約占全球需求量的1/10。世界擔憂,一場自1973年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革命和1990年伊拉克占領科威特后的新恐慌可能來臨。前三次都是因為政治問題導致了石油出口受到影響,從而沖擊了當時的世界經濟。

      Paul Horsnell是英國巴克萊銀行能源部門的負責人,他認為:“利比亞目前的危機可能會對世界石油市場產生比1979年伊朗危機更嚴重的后果。”

      意大利成為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意大利1/3的石油和10%-15%的天然氣來自利比亞。不過據路透社消息,意大利國內尚有90天的石油儲備和30天的天然氣儲備。意大利同時也是利比亞最大的貿易國,雙方2009年的貿易額高達170億美元。

      Eni是意大利最大的石油公司,政府也擁有其股份。Eni本計劃在利比亞投資250億美元,動亂爆發后,其股價一度下跌了5.1%,是2009年7月以來的最大跌幅。目前,除了Eni外,殼牌、BP(英國石油)和挪威的Statoil等能源巨頭都已經從利比亞撤出了相關人員。

      不過輿論普遍認為,無論誰將來掌握了利比亞的權力,這個國家都不可能中斷對歐洲的能源出口—盡管很多部落的意圖令人捉摸不透。比如Al Suwayya部落就曾威脅,如果政府不停止對反對勢力的鎮壓,就切斷對石油出口。不過目前一些油輪依然從反對派控制的港口出發,前往有合同的地方。目前來說,利比亞原油的生產情況每天只降低了50000桶。

      還有觀點認為,利比亞的油田大部分在遠離人口中心同時也是政治沖突中心的沙漠深處,因此不必過于擔心其遭受到破壞。據消息人士為半島電視臺分析,鉆井臺暫時沒有太大的危險,不過精煉設施的安全值得關注。

      高油價成為常態

      在世界關注中東局勢的同時,也有觀點認為,政治危機并非這次油價飆升的唯一原因。

      “目前的石油價格猛漲應該說只是一種市場恐慌,但是結構性供應危機談不上。雖然利比亞的局勢一直撲朔迷離。但是從世界的整個石油供應結構來說,利比亞占的份額并不大。”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教授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最主要的問題是石油價格本身就處在一個通脹的軌道中。里面更大的原因還是投機在作怪。”

      能源從目前的供應來看更加全球化,過去幾次石油危機往往圍繞波斯灣發生。而今天拉美、西非和東歐都成為新的能源來源地。2009年時,俄羅斯已經超越沙特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油生產國。而OPEC(石油輸出國組織)的產量在全球原油產量的份額也從上世紀70年代的51%下降到今天的40%。

      同時,中海油董事長傅成玉最近也發表觀點認為:無論從短期或長期來說,流動性泛濫、美元弱勢及對美元貶值的預期,導致油價將持續上漲,低油價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中國應做好應對長期高油價的準備。

      對于傅成玉的觀點,長期以來一直持有油價上漲論的林伯強也表示同意:“傅成玉的觀點我基本同意。簡單來說目前的油價不是漲和跌的關系,而是情況好就漲得慢一點,情況壞就是漲得快一點。”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認為,目前的主要問題來自于市場需求,特別是全球經濟復蘇的需求,去年每天的石油需求比前年增加了270萬桶,而今年又要比去年增加170萬桶一天。目前各主要國家都開足了馬力,唯一能提供富余產量的就是OPEC國家了。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局的數據,沙特還能有近400萬桶一天的富余生產力,阿聯酋、科威特等加起來也有將近100萬桶。這和OPEC自己宣稱的能增產600萬桶一天的極限差不多。

      伊斯蘭石油終結?

      在國際輿論紛紛對油價上漲各抒己見的時候,一種聲音也出現在另外一個石油大國俄羅斯,這就是“伊斯蘭石油終結”的論調。

      俄羅斯能源和財經研究所所長列昂尼德·格里戈里耶夫近期對媒體表示,埃及開始出現騷亂時,估計局勢動蕩對國際石油市場的影響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已經過去,非產油國的國內矛盾對石油市場沒有任何實質影響。這個階段油價暴漲,原因只是人們有恐懼心理和出現了投機。在突尼斯和埃及局勢動蕩時,油價有跳躍性變化,但供應并未中斷。油價暴漲是因為懼怕形勢更糟糕而出現的政治效應。

      第二階段是合同的正常履行開始受到影響。這種情況已經出現有一周了,損失還不大。

      第三階段還沒到來,但可能出現。如果再有一個產油國進入準革命狀態,整個石油開采損失在每天300萬桶以下,但仍會保持市場預計的產能。在這種情況下,西方國家沒必要使用任何戰略儲備。

      在這種形勢下,發達世界將平靜地堅持到春天,對能源的需求將略有下降。第三階段不會在最近一兩個月開始。

      第四階段就可怕了,損失可能超過每天400萬桶。開采量受到這樣大的損失,油價不管怎樣也補償不了,更不會保持平穩。

      從第五階段開始.就是災難了。這種情況非同小可,會波及很多國家。甚至沙特阿拉伯也可能陷入騷亂。

      格里戈里耶夫認為目前的態勢處于第二階段或者準第三階段。

      俄羅斯媒體最后總結道:但積極的方面是,俄羅斯可以利用這種可能的變化調整與歐盟的關系。最近兩年,自從俄羅斯和烏克蘭爆發天然氣爭端之后.歐盟的能源戰略是不再把俄羅斯作為伙伴。“伊斯蘭能源”岌岌可危,而歐盟曾經把“伊斯蘭能源”看作俄羅斯能源之外的首選。“伊斯蘭能源”時代可能終結,歐洲清醒的時候到了。

      石油是俄羅斯重要的出口資源,上個世紀90年代末開始的“普京下俄羅斯重新崛起”現象曾紅極一時,某種程度上也是當時能源價格特別是石油、天然氣價格高飄的福利。前幾年油價一度低迷,俄羅斯經濟立刻出現了一些不振的狀況。所以在這個時候由俄羅斯學者提出這種觀點,便頗讓人覺得耐人尋味。

      “我不能同意俄羅斯媒體的這個說法。首先目前的世界能源供應并沒有出現真正短缺的問題,而中東在相當長時間里,還是世界主要的供應源。中東和俄羅斯不同,俄羅斯的石油等資源也需要自用,而中國因沒有什么工業的需要,基本是全額出口的。除非中東爆發全方面的戰爭,否則這個基礎是不會改變的。”對于俄羅斯媒體的伊斯蘭能源終結論,林伯強持反對態度,“即便利比亞的騷亂繼續擴大,并且其他產油國出現不穩定,如巴林等,對世界能源市場造成的沖擊也可能只是短期的。俄羅斯提出‘伊斯蘭石油時代終結’,主要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