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產業鏈較長,從棉花種植開始要經歷棉花采摘(籽棉)––軋花廠加工(皮棉)––貿易商流通––紡紗––織布,最后才能延伸到紡織品服裝,中間鏈接了農業和工業兩個領域。而產業鏈中棉價的變動則可能使中間串聯的各個環節面臨一定的成本風險,正如今年高企的棉價,使得中游企業陷入困境,下游企業不敢接單,“高燒”不退的棉價,“燙傷”了棉紡產業鏈。
棉價“高燒”或難退
此輪棉價的大行情可推至2008年。2008年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紡織市場極度萎縮,整個產業鏈的銷售都陷入困境,最終導致棉花用量大減,價格下跌,至2008年11月底,3級棉花價格已降至10000元/噸上下。但是進入2009年,隨著棉紗、棉布市場的轉好,棉花需求出現轉機,價格也一路飄紅。然而由于棉花種植效益的下降,高走的棉價并未換來2010年棉農的種植熱情,2010/2011年度我國棉花產量僅為653萬噸,而棉花需求依然旺盛,缺口高達370萬噸,巨大的供需缺口只能依靠進口來緩解,但中國260萬噸的進口配額距離370萬噸的缺口還有110萬噸的巨量,而且目前來看,主要棉花出口國的棉花可供出口的數量并不多。因此,目前棉花整體的供需形勢仍然相對緊張,為后市棉價繼續維持高位奠定基礎。
近期,雖然棉價在30000附近振蕩,攀升動力不足,但筆者認為,棉價經過短期振蕩后將迎來一輪上漲。
第一,現貨價格微跌但持續維穩堅挺。3月初棉花現貨均價達到31241元/噸的高點后振蕩不前,目前基本維持在30547元/噸,但以此計算目前9月合約的期貨價格還是明顯偏低,因為理論的期貨價格應該等于現貨價格加上持倉成本,以此推理后期棉價還存上漲空間。
第二,資金熱捧。去年高企的棉價吸引了市場大量資金參與,鄭棉市場的資金流量從前幾年維持的20億元一度躥升,截至昨日市場資金量高達139.91億元,資金炒作力度之大不可小覷,而在市場資金炒作的推動下棉價更是易漲難跌。
第三,季節性因素。目前是季節性因素影響明顯的階段,因為棉花即將播種,在此期間為了穩定棉農的情緒,棉價往往易漲難跌。
綜合以上分析,預計后期棉價“高燒”或難退,但高漲的棉價在下游傳導上仍存在很大的難題。
中游傳導快,下游消化難
對于中游的棉紗加工企業來講,雖然目前棉價的大幅上漲已順利傳導至棉紗價格,但是因很多下游企業無法承受目前高企的紗線價格,部分企業轉向采購價格低的化纖產品,致使棉紗的銷售情況并不樂觀。
由于棉價猛漲,下游的紡織服裝企業訂單報價普遍同比上調20%–30%,個別產品甚至上調40%。而外商難以接受20%以上的提價,部分歐美客戶縮減在華采購量,更多傾向從東南亞采購。
總體來講,目前下游的紡織服裝企業不僅要面對訂單減少的壓力,更要承擔有單不敢接的壓力。這種壓力更多是來自“原棉、棉紗、面料、加工”整個產業鏈層層傳導而來的成本壓力。因此,在難以確定長單的成本和售價的局限下,很多企業基本只接3個月內的短期訂單。
借力期市,涉棉企業謀求發展空間
棉價過高,企業面臨較高的成本壓力,利潤空間萎縮,這時企業可以進行套期保值來鎖定一定的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