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價格回調至震前
地震利空僅影響數周 大宗商品漲勢不變
“3·11”地震攪亂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震后商品市場出現恐慌性拋盤,農產品期貨紛紛跌停,常年由日本市場掌握定價權的天膠期貨一舉成為下跌幅度最大的商品。此后一周,大宗商品走得更是跌宕起伏,在前半周的大幅下挫后又急速反彈,目前多數商品已經回歸至地震前的價格水平。
橡膠領跌
日本地震發生后,國際商品市場反應強烈,以日本市場為定價中心的橡膠期貨成為此次商品下跌中的領頭羊。在地震的影響下,東京工業品交易所(TOCOM)的橡膠期貨主力合約3月11日午盤跌幅一度接近7%,最終報收于每公斤384.1日元,下跌4.31%。
除橡膠期貨外,其他大宗商品期貨同樣受到波及。由于地震和海嘯嚴重損壞或摧毀了日本的港口、飼料廠和肉類加工廠,市場擔心日本對美國玉米和大豆的需求可能會下滑,農產品遭遇拋售,3月11日,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大豆、玉米期貨大幅收低。CBOT5月玉米期貨跌幅達2.7%。
然而,這僅僅是個開始,3月14日開始日本地震對商品市場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市場對日本地震引發的核泄露擔憂不斷上升,大宗商品下跌不止。
由于日本豐田汽車從3月14日起實施停產,受此影響,當日TOCOM的橡膠期貨繼續收低4.3%,且全天多數時間交易停止,投資者大量退出市場。3月14日,洲際交易所(ICE)棉花期貨在收盤觸及跌停,ICE原糖期貨則觸及三個半月低點。
3月15日,大宗商品市場迎來最糟糕一天,TOCOM橡膠期貨盤終收跌8.1%,日內一度下跌13%。當日,ICE棉花連續第二個交易日跌停,ICE原糖期貨大跌近8%,CBOT大豆和玉米期貨跌停,小麥期貨跌至七個半月低位。
轉機來臨
由于日本央行連續三天的緊急注資,3月16日大宗商品市場終于迎來了轉機。當日,TOCOM橡膠期貨全線反彈,盤終收高4.5%。
除注資消息提振外,橡膠市場人氣回暖還受到生產國將提供價格支持的消息以及日本汽車業運轉恢復提振。據報道,豐田汽車公司宣布從3月17日起恢復位于日本中部的七座汽車零部件工廠生產。輪胎巨頭普利司通亦表示將恢復其三家日本工廠的生產活動。此外,產膠國泰國暫時停止出口橡膠并要求供應商控制橡膠價格在120泰銖以上,并將召集主要橡膠生產商開會,限制短期出口。至3月18日,TOCOM基準8月橡膠合約回升至每公斤408.6日元,基本回到日本地震及海嘯襲擊之前水平。
在橡膠期貨的帶領下,其他大宗商品也擺脫了憂慮情緒,展開了反彈之旅。3月17日,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三個月期銅收報每噸9565美元,為去年11月4日以來最高單日漲幅。CBOT玉米、ICE棉花、糙米期貨觸及漲停,CBOT大豆和ICE糖漲幅也皆在3%以上。截至3月18日收盤,多數商品收復震后“失地”。
上海中期期貨分析師方俊峰認為,日本大地震所產生的利空因素僅是短期影響,無法改變大宗商品中長線上漲的趨勢。 (本報記者 張競怡)
■石油:石油神經被觸動
核能發展停滯 原油需求大增
日本震后重建、核泄露、利比亞局勢等一系列地區性不穩定事件再次觸動了國際原油價格的“神經”,上周,國際油價一直徘徊在100美元/桶左右,分析人士預計,如果中東局勢進一步惡化,國際原油價格將繼續攀升。
上周五最后一個交易日,由于利比亞宣布停火,中東動蕩局勢有所緩解,國際油價18日小幅下挫。到當天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當天交易結束后到期的4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35美分,收于每桶101.07美元。倫敦市場5月交貨的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97美分,收于每桶113.93美元。
不過北京時間昨天凌晨,法國戰機向利比亞地面軍事目標開火,這一事件加劇了投資者對國際原油價格上漲的擔憂。
匯豐集團首席執行官歐智華(Stuart Gulliver)昨天在2011中國高層發展論壇上表示,由于中國是石油進口大國,對油價變動很敏感,如果中東政局確定性繼續加大,那么將使中國的通脹雪上加霜。
“3·11”地震后,日本6家煉油廠(產能約為140萬桶/天)關閉。作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日本煉油能力大幅下降將使原油價格短期承壓。但伴隨救災的進行,日本有幾家煉油廠陸續恢復生產、增加對原油的需求,有日本政府官員表示,根據以往地震事件推斷,地震發生的當月一般會使得油品進口量大幅縮減,但隨著災后重建活動及煉廠活動的逐漸啟動,油品需求將出現升溫,進口量會大幅攀升。
沙特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沙特阿美)首席執行官(CEO)Khalid al-Falih昨天預測,為完成災后重建,日本對石油和天然氣的需求將增加,但這不會對全球產生很大影響。
作為另外一個觸動國際油價的“重磅炸彈”,昨天,英、法、美等西方國家開始對利比亞重點軍事目標進行了精確打擊。利比亞局勢動蕩勢必會引起本周原油價格上漲,這一影響已經超過了日本地震及其后續效應的影響。
有媒體報道稱,利比亞160萬桶的日產量中,已有2/3受到局勢動蕩影響而被迫關閉。
有業內人士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鑒于目前日本核電站因地震遭受重創,今后災后重建以及經濟發展都將大量依靠原油等傳統能源,從而推高原油需求預期。此外,利比亞局勢的進一步惡化也將使國際油價“雪上加霜”。
“從長期來看,國際油價應該會保持在每桶86美元左右,但不能排除局部不穩定因素對國際油價的影響。”該人士對記者表示,國際油價已經具備金融屬性,國際上的風吹草動都會被投機者放大。
■股市:全球反彈被延緩
災情大于預期 修復不容樂觀
在看似一晃而過的十日中,全球股市卻發生了數起驚天動地的變化。在經過一次次創紀錄的下跌和一次次值得玩味的反彈后,全球股市的命運又何去何從呢?
多國股市齊祭
上周,日本日經股指已經累計下跌了10.22%,東證指數下跌了9.3%。其中,地震后第一個交易日,3月14日,日經225指數跳空低開,收盤下跌6.18%。然而,日經指數所創下的近期大跌紀錄只保持了一天,3月15日,由于對日本地震的恐慌升級至對日本核泄漏恐懼,日經225指數重挫10.55%,盤中最大跌幅高達14.55%。恐慌情緒迅速蔓延,使得原本表現“冷漠”的歐美資本市場也驚慌失措。
美國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3月11日至3月19日,累計下跌了1.53%;納斯達克指數累計下跌2.65%;標準普爾500指數累計下跌1.91%。恒生指數上周五收報22300.23點,全周累計下跌949.55點,跌幅4.08%,創下逾10個月以來的最大單周跌幅。而亞太市場中,相對比較封閉的中國A股,在過去的一周中,上證綜指累計下跌了0.92%;深證成指全周下跌0.98%。
全球股市在過去的10天中,幾乎呈現集體下跌態勢,根本原因便是這場百年罕見的大災難。
僥幸心理作祟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投資者剛開始并沒有對日本大地震所產生的影響表現得悲觀,甚至還有些僥幸心理,認為地震對經濟的影響并不會那么嚴重。“地震的影響會很快過去”,“日本災后重建會帶來很多的機會”、“地震甚至還可能拉動周邊國家的出口”,“對于醫藥等行業這或許是一個機會”……類似這樣的言論在地震發生之后層出不窮。然而,地震發生之后接二連三的核泄漏危機,令全球投資者的僥幸心理徹底崩塌,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場災難究竟會給全球經濟帶來怎樣的沖擊。
3月11日,日本地震發生時,日本股市已經收市;A股離收市還有一個多小時,上證指數下午沖高回落,最后一個小時下跌了1%。地震發生后,市場并沒有充分預計到此次地震和次生災害的破壞性,3月11日全球股市相對平靜,當天表現較差的是香港恒生指數、德國法蘭克福DAX指數,跌幅均小于2%,而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甚至還上漲了0.50%。
“核泄漏事件的確出人意料,這使得原本抱有僥幸心理的投資者轉而悲觀,這對市場反彈非常不利。”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采訪時指出,“本次日本地震的不確定因素太多,這使得全球股市的震蕩加劇,機會很可能在下一個時間段中變成了風險,因此更多的投資者選擇離場觀望。”
修復之路漫長
可以肯定的是,全球股市的反彈腳步已經因為日本地震影響而放緩了腳步,那么全球股市需要用多久來修復地震利空的沖擊呢?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不容樂觀。
從宏觀經濟角度看,國海證券分析師指出,“日本地震使得全球產業鏈暫時缺失一環,以前日本進口的工業原材料有價格下跌的壓力,這在大宗商品期貨價格上已經反映出來,而日本進口的必需消費品和出口的產品有漲價的動力,總體上呈現下游產品漲價,上游產品價格下跌,這對全球消費品價格存在短期不利影響。”該分析師指出,考慮到日本震后的災后重建新需求、以及地震之前就為全球所關注的中東北非亂局,配合美國逐步復蘇的經濟,全球物價上漲可能是必然趨勢,全球貨幣政策正在由數量寬松逐漸退出。
上述券商人士則向記者指出,“包括中國A股在內的全球多數主要市場,都是既有內部問題又有外部壓力,短期內這些矛盾難以消除,市場的多空分歧也是越發加大,因此短期并不看好市場的反彈。” (本報記者 趙怡雯)
■金融:日元大玩“過山車”
上下振幅近10% 中短期或走弱
一夕之間上漲6.4%,一夕之間又下降3.2%,日本“3·11”地震后的日元走勢著實大起大落了一把。在七國集團的“保駕護航”下,日元兌美元匯率重回81.00上方后,又是否能固守80.00上方,抑或好景難長?
“顯然,日本匯市動蕩在所難免,這也是日本除救災之外不得不直面的另一場戰役,最終結局難料。”一位銀行業內分析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過,在近期七國集團達成共識的努力下,日元兌美元匯率很有可能在80.00上方盤整,甚至有可能上探至85.00。”
大起后大落
從日本震后,日本央行就開始接連宣布向市場注資,并進一步擴大資產購買計劃規模。然而,在這一系列的量化寬松的操作下,日元不跌反漲,且逆勢上揚的態勢令日本政府及全球市場“膽戰心驚”。3月17日亞洲匯市早盤日元兌美元一度急升至76.51日元,突破1995年4月創下的79.75的歷史高點,達到二戰以來最高水平。
“震后日元的不斷走高,在一定程度上的確受到海外資金回流日本,受到市場對日元需求增加的影響。此外,每年3月底4月初是日本的會計年度結算期,許多日本跨國企業往往在此時將資金匯回國內,這與地震后資金回流形成疊加效應。”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對《國際金融報》記者指出,“不過,日元的大幅上揚更多可能源于投資者出現恐慌性的避險買盤,以及日元套息交易可能出現的平倉操作。”
在日元一日間升值達6.4%的刺激下,日本政府緊急宣布將就日本的金融局勢與七國集團進行電話會議。次日,日本與七國集團聯合干預匯市。日本財務大臣野田佳彥表示,此次干預市場動用的資金規模將于兩個月后公布。不過交易商預計涉及資金規模應該超過2萬億日元。此后,英國財政部和法國央行先后承認干預了日元,德國央行證實在干預市場,歐洲央行則拒絕置評。
七國集團的聯合干預對日元降溫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3月18日,日元兌美元匯率從盤初的78.89反彈至81.92,最終報收在81.40。
短期再走弱
“在七國集團聯手干預匯市之后,至少在心理層面上一定程度地平復了市場的恐慌情緒。尤其,當前并不排除在必要時七國集團再次聯手的可能性,因此在短期內,市場上的投機資本較難再出現‘羊群效應’。這勢必將大大降低日元再度走高的可能性,不排除日元兌美元匯率在近期內升至85.00或86.00。”孫立堅指出。
不過,孫立堅同時表示,日元的走勢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日本核污染的發展程度。“如果,日本的核危機出現進一步惡化的負面消息,且事態發展超出預期的話,不排除日元將再度大幅走升的可能。另外,日本的資本回流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且保險公司一旦進入賠付進程,對日元需求的增加也有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推高日元。”
但當前市場普遍認為,日元中短期內走弱的可能性更高。而日本央行堅定的超寬松貨幣政策也為日元的走軟做著鋪墊。截至目前,日本央行宣布的注資額度已經高達51.8萬億日元,相當于6400億美元,這一規模顯然已經超過美聯儲于去年宣布的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QE2)。日本央行更是在上周五堅定表示,將會推行強有力的寬松貨幣政策,并繼續提供充足的流動性,以保持市場穩定。
瑞穗高級經濟分析師山本康夫表示,并不排除日本央行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的可能。如果日本政府推出救災的補充預算案,央行很可能買入更多政府債券,并繼續擴大資產購買計劃。雖然根據法律,日本央行不能直接購入政府債券,但是野田佳彥已經明確表示,關于此次日本央行是否被允許直接購買日本政府債券,會進行小心的討論。孫立堅繼而指出:“盡管進一步放緩貨幣政策勢必將產生未來令人頭痛的后遺癥,但是顯然為市場提供足夠的流動性是日本央行當前的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