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強震后,接著引發核電廠爆炸與核輻射外泄的核災,這一連串的災難尚未結束,后續對全球經濟與產業的沖擊也逐漸出現。以日本身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又是全球主要工業國,供應全球高階工業產品的地位來看,其對臺灣地區乃至全球的經濟與產業的沖擊,將是嚴苛的考驗。
日本震災最直接受損者,是位在震區的廠商與企業,包括信越化工、東芝、索尼、瑞薩、富士通、村田、本田三大車廠等重要廠商,都在震災后停工。而除了在震災區受損停工的廠商外,其余廠商也因災后限電,及機場、港口、道路等交通設施受創,而面臨生產與對外出貨的問題。在日本這個重要工業國經濟受重創后,全球供應鏈勢將陷入混亂中。短期而言,固然企業都有備料可支應,但只要時間拖長,許多廠商都將面臨原料成本上漲、甚至無料可備的窘境。
臺灣在全球撐起半邊天的科技產業,事實上對日本依賴相當深,許多科技廠商上游的重要原料都來自日本。從半導體的矽晶圓、面板的異方性導電膜、光學用樹脂、曝光機臺,再到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CCD、CMOS、智能手機與平板計算機使用的高階軟板及電池芯、NAND FLASH等,幾乎都仰賴日本供應。
如果日本災害擴大或復原速度過慢,一旦日本原料的供應出問題,除了原料價格必然上漲外,臺灣企業也必須另尋來源,廠商的生產與出貨必然受影響。至于臺灣完全仰賴日本母廠提供引擎、變速箱等關鍵元件的汽車廠商,情況更慘,連替代品都找不到,因為本田、日產的車上不可能裝上一個歐洲車的引擎。其他如觀光、航運產業,則因臺、日兩地的觀光大受影響,營運受挫已成必然命運。
因此,除了所謂“災后復建概念”的產業,如鋼鐵、水泥等明顯有利多外,其它產業多半是負面影響。在此情況下,企業的營收與獲利必受影響;企業獲利下跌,股價一定向下修正,因此,股市也會受影響;股市下修,民間消費也受影響。整體經濟影響就是如此傳遞,其漣漪效果可能相當可觀。
此外,日本一直是亞洲最重要的消費國,在此巨大災難之后,民間消費必然萎縮;除了與重建相關的支出外,其余消費支出將受壓縮。此一影響,也同樣對經濟產生收縮效應。
除了產業面沖擊外,金融面的影響亦不可小看。日本在海外的資產相當龐大,集中在歐、美、澳,短線因為重建需要,資金回流,日元匯率上漲;但重建費用龐大,日本政府估計要花五千億到一兆美元投入重建。對目前債務龐大的日本政府而言,無異是天外飛來一筆沉重的負債;而日本受創后,原來留在日股中的外資,也可能匯出另尋投資標的,此時已邁入復蘇較明朗、且風險較低的歐美可望受青睞。因此,國際資金將因此又有一波移轉潮,國際資金的移轉當然也牽動著各國的股市與匯率變化。
這次日本的災難造成全球產業供應鏈的重擊;應變能力佳、迅速找到替代供應商,或甚至能對原本日商供應的原料“取而代之”者,才有可能在災難的利空中找到生存發展的空間。否則,就注定要承受災難帶來的經濟沖擊。這次災難,將考驗各國與企業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