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網 > 新聞頻道 > 行業資訊 > 資訊詳情

風電亂象:國企“圈地”

時間:2011-03-14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國企涉足的領域已由下游的風電場建設運營,蔓延到上游的原料與設備制造。而這種攻城略地,已經引起了行業的擔憂。

      國進民退的一幕,正在中國風電行業愈演愈烈。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國企涉足的領域已由下游的風電場建設運營,蔓延到上游的原料與設備制造。而這種攻城略地,已經引起了行業的擔憂。

  坐擁資本和規模優勢,國企“圈地”風電直接拉低了海上風電的電價。而面對著逐步縮水的利潤,民營資本或漸漸出局。

  國企唱主角

  兩會召開前,又一家實力雄厚的國有發電集團對外宣布它的風電雄心。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在其網站上稱,計劃到2015年該公司風電投產裝機容量達到800萬千瓦,在建和開建的項目在800萬千瓦以上,儲備資源3000萬千瓦以上。

  在搶占風電市場的諸多國企中,三峽集團還只是一名后來者。在風電產業鏈下游——風電場的建設和運營領域,國有發電集團已是絕對主角。

  今年1月,電監會發布《風電、光伏發電情況監管報告》稱,風電項目的投資主體相對集中,主要是中央企業和部分風能資源豐富的地方國有發電投資企業。

  該份報告用數據表明,無論是并網裝機容量,還是在建的裝機容量,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和中國大唐集團公司都排在前三位,中國廣東核電集團、中國神華集團、中國華能集團等國有企業緊隨其后。前十家企業的并網裝機容量占全國并網風電裝機容量的75.85%。

  這種現象已經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注意。全國政協委員、段和段律師事務所合伙人段祺華在兩會期間,專就風電發展作了一次大會發言。他直言:“國有企業在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跑馬圈地,把其他企業都給擠了出去,因為很少有企業能與國有企業競爭。”

  面對國企競爭,一些風電場運營商選擇了逐步退出。據宏源證券新能源與電力設備分析師趙曦觀察,近幾年風電場轉手的現象時有發生。由于風電場前期投入大,成本回收慢,一些中小型的風電場出于資金利用效率的考慮,便將已經建好的風電場轉賣出去。

  “購買這些風電場的買家,基本也都是那些大的國有發電集團。”趙曦說。

  而在民營企業家、和投資者聚集的上游——原料和裝備制造領域,國有企業也開始占據主導地位。今年年初,湖北能源集團總經理傅振邦在一次公開發言中總結,不管是裝備制造還是風電開發運營,乃至風電產業鏈配套,國有企業都在其中占據了主要的份額。

  “在中國風電發展歷程中,國有企業是主要的引領者、參與者和推動者。”傅振邦稱。

  行業存隱憂

  國有發電集團為何積極圈地風電場?

  “國有發電企業積極參與新能源競標,并非為了發展新能源,而是為了新能源份額帶來的火電份額。”段祺華對此直言不諱。

  《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制定了非水電可再生能源的強制性市場份額目標: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的發電企業在2010年除水電外,可再生能源配額達到3%,2020年則要達到8%。

  這意味著,發電企業若完不成可再生能源市場配額,便不能順利建設火電項目,這將直接導致電力集團總裝機容量止步不前。

  除此之外,對行業發展以及利好政策的預期,也吸引國有企業大舉投入。雖然我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風電裝機國家,但從風電發電量占比來看,到2009 年底風電發電量僅為總發量的0.70%,而2010年上升至1.04%,預計“十二五”期間新增機超過5000萬千瓦,空間仍然巨大。

      “國有發電集團希望搶先占有資源,國家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各方利益,也能獲得政策偏向。”趙曦分析。

  國有發電集團的“醉翁之意”頻繁引發爭議。由于國企優勢明顯,良好的政府背景和強大的資金后備支持其進行不計成本的競爭。

  由于投入巨大、回收緩慢,再加上并網不易,風電場如何盈利一直是困擾行業發展的難題。但風電場一面不斷虧損,一面又頻頻在招標時報出“地板價”。

  比如2010年,我國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招標,五大發電集團報出的低價引起軒然大波。業內人士認為,由于高昂的建設成本和維護費用,海上風電的成本可能會是陸上風電的兩倍,但五大發電集團報出的價格已與陸上風電相差無多。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對此公開批評:“中國風電真正的運營商全是大國企,它們去搶占資源,不賺錢也沒關系——因為他們有別的、更大的贏利來源。”

  國有發電企業還有一個關鍵優勢。“國有發電企業與電網公司的關系更加協調,并網問題也更加容易解決。”趙曦補充。風電并網率不高目前是制約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只有順利上網才能給風電場帶來利潤。

  “但風電場建成以后,需要進行接入系統建設。而接到哪個節點,審批權在電網公司。可以說,電網公司決定了風電場的命運,能給你制造麻煩,也能幫你節約成本。”一位電網公司要求匿名的人士向記者坦言。

  上述多重優勢,讓國有發電企業在與其他企業的競爭中所向披靡。而這種趨勢由下游風電場運營向上游設備制造蔓延,已經造成近期風機價格直線下滑。上述業內人士認為,不少風機制造的民營企業,尤其是那些本就處在第三梯隊的企業,正在失去盈利空間。

  令人擔憂的是,風電行業“國進民退”并不一定能給整個行業帶來健康持續的發展。

  “問題會很嚴重,目前的情況存在落后企業控制產業制高點的可能,真是如此,那么新技術會因此無法引進或開發。”段祺華如此表示。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hysjfh.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
  • 工業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