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2011年,經歷了兩年多的全球金融危機、此起彼伏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將如何演變?已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率先復蘇的中國經濟,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將如何發展?我們請國內外專家一起討論“危機之后如何再開局”。
2011年中國經濟有過熱風險
回顧2010年的中國經濟,主要看四大標指:
第一,經濟增長率。2010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外部局面并不好,比如世界經濟增速放緩,需求減弱,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內也是自然災害頻發。2010年的經濟增長率是10.3%,而2009年的經濟增長率是9.2%,這個數字說明一個問題,中國在戰勝全球金融危機的過程中,經濟基礎進一步夯實,整個國民經濟呈現穩健上行趨勢。
第二,失業和就業。就業問題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要講民生,沒有就業一切無從談起。中國的就業壓力非常大,將近1200萬。現在大學生就業難,我覺得難的不是就業觀念的轉變,而是生產方式的轉變。
第三,物價指數。2010年全年的CPI是3.3%,中國的CPI指標與國際是沒法比的,因為一個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上,其上漲水平和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與“金磚四國”相比,中國的物價上漲率是最低的。如果跟自己比,中國歷史上最高的通脹率是1994年24.1%,1988年是8.8%。現在的通脹特征就是食品價格的上漲,這沖擊著每一個人。有人說,現在沒有一樣東西是不漲的,這話也不對,汽車、電視、手機不是都降價了嗎?我們不可能天天買汽車、買電視、買手機,但要天天買菜,這樣的通脹特征千萬不能輕視。2010年年初的時候我預計,從7月份以后翹尾因素會減弱,只要新的漲價因素不變,物價曲線應該是下行的。可是,卻出現了上行。所以,2010年中國經濟最不如人意的就是物價。
第四,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了,出口就會有問題,失業率就上升了,局面就不穩定,這對全世界都是壞事。2009年中國發放了9萬億元信貸,有人說這太瘋狂了,但我不主張什么事都秋后算賬,我們回到2008年下半年,國內15%的企業關門,20%的企業減產,上千萬人失業,廣州火車站人山人海。那個時候政府如果不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們就不可能率先走出金融危機。所以,這是戰勝危機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一切都要往前看。
看2010年這四個經濟指標,盡管有不如人意之處,但中國經濟在這一年還是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就。
2011年,大家對于世界經濟走勢的看法還有分歧,我個人認為,世界經濟會比2010年好。美國經濟也會比2010年好,美國盡管實施了量化寬松貨幣政策,但我認為美國的做法是符合美國經濟需求的,因為美國失業率太高了。
中國在2011年通脹壓力很大,但我認為不會出現惡性通脹,原因有兩個:一是糧食,我們連續七年糧食豐收,庫存充裕;二是工業品,工業品總體狀況是總供給略大于總需求。在這種情況下,物價不可能出現暴漲。
2011年,我們還要保持經濟結構的平穩較快增長,經濟增長速度還是關鍵。現在大家的看法不一樣,有人認為2011年中國經濟可能出現下行,我個人最擔心的還是經濟發展偏快和經濟過熱的風險。
大家知道,“十二五”期間各省都制定了各項指標翻一番的目標,按照現在中國整個的經濟狀況,特別是今明兩年政府的換屆,這些因素都可能推進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加快。這樣的高速增長,會讓物價無法穩定,結構調整也得泡湯。所以,我非常擔心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政府應該千方百計想辦法踩剎車,讓經濟保持適當的速度,防止經濟過快過熱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