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要)改造提升制造業。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重點增強新產品開發能力和品牌創建能力,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水平、技術工藝系統集成水平,提高產品質量、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上海的工業曾經創造過輝煌。“十二五”開局之年,新的跨越即將展開。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裁、上海電氣重工集團總裁呂亞臣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包括上海電氣在內的上海大企業集團,將以“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為動力,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再次創業,“上海電氣力爭十二五末進入世界五百強。”
核電核島設備在手訂單突破250億元
最近幾年,船用曲軸、16500噸油壓機、超臨界發電機組低壓轉子等一批頂尖水平的重工產品陸續在上海電氣問世。呂亞臣說,我們要發揮上海在先進制造業、高端制造業方面的優勢,做進口替代,做別人做不了的東西。
根據國家發展高效清潔能源的戰略,上海電氣把核電、風電設備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在提升影響力和競爭力上下功夫。如今,上海電氣核電設備技術處于國內領先地位,已經成為國內核電核島設備產業鏈最完整的供應商。公司的堆內構件、控制棒驅動機構、蒸發器、穩壓器、壓力容器產能進一步提高,同時研制成功了部分核電設備大型鑄鍛件等關鍵設備。此外,公司通過與德國KSB集團的合作,核電主泵實現新突破。呂亞臣介紹,公司核電核島設備在手訂單已突破人民幣250億元,去年實現銷售18億元,今年預計銷售28億元-30億元。
在呂亞臣看來,上海聚集的制造企業大部分具有較大的產業規模和產業輻射力,比如寶鋼、上汽、商飛、上海電氣等都是行業排名前幾位的龍頭企業。未來,這些龍頭企業要發揮行業領導者的本色,對整個行業起帶動和引導作用。在研發方面,上海電氣把提升集團的研發能力作為集團實施“十二五”計劃的重中之重,加大對新興產業、前瞻性技術研究投入力度,制定科研體系方案,完善研發體系構架。
世界級工廠凸顯產業集成能力
上海的工業制造業體系較為完備,從石化、汽車、裝備、鋼鐵、船舶、航空、消費品、電子信息到物流、生產性服務業等一應俱全。但是,上海制造業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呂亞臣認為,上海的制造業要實現更好的發展,就要提升產業集成能力。
在上海電氣臨港重裝備核電制造基地,你可以看到:5萬平方米的巨大廠房,足以容下一艘航母;承擔著近百億元產值生產任務的廠房里,安裝著數百臺國際先進設備,從起吊700噸的行車,到可加工數百噸重部件的精密數控車床;廠區外還有一個5000噸級的配套專用碼頭。這個世界級工廠的背后,就是一條上海電氣集團內部集成的產業鏈。在基地里,機床、維修、后勤等業務逐漸被整合到了一起。
集成擴展出去之后,是從上游的原材料冶煉加工,到下游的零部件配套,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裝備制造業的產業鏈的整合。
呂亞臣希望,這種集成能走出去,到海外去拓展市場。比如,力爭到“十二五”末實現核島主設備的制造和集成,并出口海外。
持續創新是生存脈搏
創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脈搏。這種創新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術上創新也包括管理創新、體制機制創新等等。
呂亞臣說,企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的競爭,而人的競爭需要好的環境。但是他在實際工作中發現,不少剛剛畢業的外地技術人員工作一兩年之后就離開了上海。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在上海買房的成本太高。為此,上海電氣在分配上做了大膽嘗試和創新,分配重點向技術團隊研發人員、一線技術工人傾斜。在住房上,根據不同的人確立三種標準,其中給最高每個人每月可以獲3000元的住房貸款補貼。
上海電氣的上市改制也是一種創新。像臨港基地的建設,就需要大量資金。錢從哪里來?除了傳統的自籌資金、銀行借貸以外,國有企業也可以通過上市來籌措資金,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十一五”期間,上海電氣在整個上市過程當中募集了110億,拿出了60億投入了臨港基地的建設。上海電氣的銷售額也由“十一五”初期的400億左右,增長到了2010年底的800億元。新的發展目標則是,力爭十二五末進入世界五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