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強道路及停車設施建設
“十二五”時期,各大城市均將完善路網此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加強區際道路銜接,完善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的配套路網,形成干線、支線、循環線和廣域線等主次分明、順暢便捷的城市道路交通網絡系統,并以城市路網建設帶動城市規模擴大和城市質量的提高。
建設快速路。南京、杭州都提出完善快速路系統建設。長春城市快速路體系將投入運行。
打通斷頭路。北京、南京都提出要大力推進主城微循環道路建設,廣州要打通斷頭路,提高路網連通性和可通達性。
發展立體交通。各地因地制宜,勇于向天空、地下、水下要道路空間。哈爾濱市等濱水城市要建設過江通道。溫州提出科學規劃和積極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連呼和浩特、包頭城市都提出要建設立體交通體系。
建設交通換乘中心。上海優化交通樞紐布局,完善停車換乘等靜態交通系統,實現地面公交和軌道交通便捷換乘。杭州提出提倡外來車輛換乘。溫州要建設P+R停車換乘場。
完善停車設施。加快公共停車場(庫)建設,有利于實現靜態交通和動態交通同步協調發展。煙臺對中心城區公共停車泊位實行“總量控制,適度供給”,通過停車場誘導系統,實時發布泊位信息,整合停車資源,并與南京等城市完善完善停車收費政策。杭州也要完善自己的停車新政。
二、大力增加公共交通能力
未來五年,各地都加大資金投入,優先安排公交基礎設施建設,建立綠色安全、便捷快速、城鄉一體的公共交通體系。
公交優先。到2015年,深圳建設國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公交分擔率預測能提高到60%以上,繼續領先于全國。北京、上海目標均為50%,南京、西安均為40%,天津為30%,濟南28%,遼寧撫順25%。湖南則按照300萬人、300-100萬人和100萬人以下的不同城市人口規模,提出相應的公交分擔率目標為35%、20%和15%以上。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經濟性也是市民選擇出行方式的重要因素,為此北京提出增設小區延伸線路和區域“袖珍線路”,完善與軌道交通、公交干線的銜接,方便出行;南京提出300米—500米公交站點覆蓋率主城達到70%,濟南萬人擁有公交車達到18標臺以上,并將繼續實行城市公共交通低票價政策。
快速公交。2015年,全國城市公交專用道的總里程將達到10000公里,其中,已知天津100公里,濟南180公里。杭州快速公交線路將由現在的3條發展到12條。溫州要規劃建設大運量城市快速公交(BRT)系統。北京要建設公交快速通勤網絡。
軌道交通。目前已具備較好軌道交通發展基礎的城市,有意進一步提高軌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運量的比重,上海目標為50%,南京為40%。北京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將由現在的336公里提高到562公里,線路19條。上海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到600公里以上。天津建成地鐵5、6號線,啟動4、7、10號線。廣州、深圳、佛山、東莞等市共擬新增地鐵通車里程400公里,廣東全省軌道交通里程達到5000公里。西安提出形成大都市軌道交通框架。重慶提出都市區軌道交通和公交線路全覆蓋。長春軌道交通通車里程達到100公里。杭州、哈爾濱市均要建成軌道交通一期工程,開工建設二期。南昌、長沙、大連、昆明、南寧也都加快軌道交通建設。廈門、泉州、大慶等城市則要開始建設軌道交通系統。連蘭州、銀川、西寧這些西北欠發達城市也都提出要做好軌道交通前期工作。
超前考慮農村交通。江蘇、福建、內蒙都加快農村地區道路改造和網絡化建設。杭州等一些發達城市也提出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延伸到農村,加快建設鄉鎮、村公交站點,增設農村客運線路,提高城鄉公共交通一體化水平。陜西提出積極推進城市公交向縣城和重點鎮延伸。上海提出全面完成規劃保留村的路橋改造和建設,完善公共交通“村村通”。江蘇省行政村客運班車通達率達到96%以上。
三、新城規劃和建設
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分流人口是最具戰略性的治本之策。四大直轄市均要規劃引導城市功能疏解和產業結構優化,緩解中心城區壓力,預防和治理交通擁堵等“城市病”。
北京:嚴格控制中心城建設總量增量,加快新城建設,有效疏解中心城功能和人口,加快教育、行政、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向新城配置,鼓勵就近就業,從源頭上減少交通出行需求。
上海:著力打造西部新城群,積極培育沿海沿江新城。優化提升嘉定、松江新城綜合功能,加快青浦新城、浦東南匯新城、奉賢南橋新城、金山新城發展,支持崇明城橋新城走特色發展道路。
天津:提升濱海新區總體規劃和功能區規劃,高標準搞好海河中下游地區、城市主中心、兩個副中心等重點地區規劃。
重慶:提出優化城市功能布局,促進產業平臺、公共服務設施與居住小區合理配置,有效疏解都市核心區人口。
廣州:加快構建兩個新城區(東部山水新城、南沙宜居濱海新城),提升三個外圍城區(花都城區、增城城區和從化城區),不斷完善綜合配套和城市服務功能,增加就業崗位,形成人口的反磁力,截流新增人口并將部分中心城區的人口吸引過去,達到疏解中心城區人口和交通的作用。
廣東:發展新城的理念同時在發達的廣東全省鋪開。廣東將以專業化、特色化、衛星城為取向,培育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吸納人口多的縣城和建制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實施新市鎮及軌道交通沿線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