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各國的模具生產經營形式主要是“自制自用”的形式,并以中小零散企業為主體。模具生產企業以零散中小企業為主體,不僅亞洲也是全世界的傾向。主要區別于“自產自用型”還是“外販型經營”。
日本在五、六十年代自產自用率達到70%以上,但到2006年時統計其比率僅為25.5%。亞洲的其它各國不一定都走日本經過的路,在中國以出口為主的模具生產企業正在摸索完全不同的生產方式。亞洲地區各國今后模具行業將日益加速發展,對其發展和經營方向進行預測是很重要的但確有難度,只能從幾方面的因素作些分析。向工資等費用更低的國家轉移問題,迄今為止模具行業的轉移,由日本向韓國、臺灣,然后再向中國、馬來西亞、印度轉移,其主要動力是“向工資更便宜的國家”。今后向工資更便宜的越南、印尼、柬埔寨等國轉移將是需更長的時間,這是由于市場對模具要求不僅是“便宜”,更主要的是高質量勞動力的,人才的不足是更大課題;在亞洲自由貿易的開展,不可能像歐洲那樣的零關稅,但向零關稅方向走是肯定的,菲律賓的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點,因而模具在現地生產供應將出現大的變化,在競爭中取勝的將是有“特長的制造”;亞洲模具工業的發展必將走向全球化,因而準確掌握匯兌的經營是非常必要的。
印度模具的經營可概括為“理論的經營”為主體的個業經營,不是空談“模具是重要的產業因而制造販賣”,而是“模具的經營如何才能使投資見到利益”和“重要的是如何優先得到流動資金”。在此理論基礎上構筑了在亞洲地區所未見到的新型模具工業。它不是作為一過性的行業,而是從長期著眼的基礎性產業。因而印度模具工業這種經營方法,從長期觀點來看,亞洲模具工業的主體向印度轉移的可能性很高。
印度有發達的軟件,對發展CNC機床很有利,更有利于模具的發展,將有可能改寫亞洲模具生產地圖;誰將掌握亞洲模具生產的主導權?掌握主導權不僅是技術,經營、決策、語言、資金都是重要因素。在技術上日本是撥群的,在經營方面是中華系企業,規劃決策是新加坡,語言則是印度系企業,在資金上則是三國抗衡狀態。今后誰能在這幾個方面連動起來,則將可能掌握主導權。
亞洲各國過去多半以美元結算,現在歐元的形式正在發展,中國正在走向世界經濟的核心,人民幣的動向也已引起重視。十年前美元的變化左右了亞洲的經濟形勢已成為過去,例如印度的模具工業受歐元左右的事例很多,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都正在根據匯兌變化開展有利于自己的經營;歐洲的技術已從亞洲的西側開始進入。日本和中國系統的時代,日語、中國話不好的歐洲企業市場很小,對亞洲地區也不那么關心。但從印度經濟的發展并占據了亞洲的一角,再加上其英語系統,歐洲各國逐步從西側進入,特別是德國、荷蘭,不僅是像在斯里蘭卡投資企業直接進入,而首先從基礎產業的教育入手戰略性進入,已在印度、泰國等地開展以教育培訓設施為主體的活動。今后亞洲的模具工業將有可能逐步增大歐洲(德國、荷蘭、葡萄牙等國)的方式;機床行業與模具行業有著密切的關系,機床行業興旺的國家模具行業發展也快,迄今亞洲的機床行業以日本、臺灣、中國、韓國、泰國為中心,2006年以來印度以著手于機床的發展,機床已CNC化。
亞洲模具行業的狀況是處于“發展途中”的狀態,要加速其發展還有許多課題有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