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0年,是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里程碑——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風電裝備最大的消費者和生產者。在經濟快速增長和電力需求增加的大背景下,風電的迅猛發展,在中國應對能源結構多樣化、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等挑戰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俊峰說,“風電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亮點,并具備主導世界市場的潛能。”
坐上全球首把交椅,中國風電僅僅用了5年。“風馳電掣”這樣的詞匯在“中國風電速度”面前都顯得平淡無奇。中國不僅晉升為全球新增裝機容量最快的市場,還締造了兩家全球排名前五的風機制造企業。
在無可比擬的“中國風速”之后,中國風電隱憂開始呈現——中國電網的承載力無法跟上風速、優質風場資源已幾乎被瓜分殆盡、中國造風機質量問題浮出水面、海上風電遭遇新一輪“圈海運動”等等。2010年,中國風電關鍵詞,已經不能用簡單的“中國速度”來消納。
“舊患”與“新傷”
承載力不足的中國電網在甚囂塵上的風電“過剩論”面前顯得尤為羸弱。電網大規模“棄風”事件隱沒了風電高速成長的光環。早在2009年,“產能過剩”就成為風電發展關鍵詞,低水平重復建設也一度讓風電業成為國務院防止產能過剩的重點調控領域之一。
對于“產能過剩”論的看法,多方觀點至今存在交鋒。業界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在風電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中,只有風機設備制造出現產能過剩的現象,在其他環節特別是整個風電產業的龍頭環節——風電場投資的熱度并不算高。
李俊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的表述更加直接:“風機產能過剩并不存在。”
如果說“產能過剩”論相對過時,2010年屢屢爆出的中國風機質量問題給中國風電再添“新傷”。
推倒年度風機事故第一張多米諾骨牌的是國內火電、核電發電機裝備制造業的老大,在國內風機整機廠商中排位第三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下稱東汽)。2010年1月24日,寧夏天凈神州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的一臺東汽風機倒塌,被視為2010年第一起風機事故。此后發生的多起風機質量事件讓國內風機制造龍頭均卷入了質量漩渦。國內整機制造的前五名幾乎都未能幸免。
除了嚴重的倒機和起火事故之外,風機葉片、主軸斷裂,電機著火,齒輪箱損壞,控制失靈以及飛車等質量的頻繁出現正在困擾中國風電業主。
華銳副總裁陶剛對此前華銳風機在酒泉風場的倒機事件解釋說,主要因為“通電之前安裝操作不當,與風機本身沒有關系”。
“事故是很多因素的耦合,很難認定為某個單一原因。”李俊峰對此表示,2010年的幾起倒塌事故,主要不是因為國產風機的質量問題,而是施工過程中的操作不當。“質量事件也只是在風電行業發展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風電業出現的各種情況均在合理范圍之內。”李俊峰說。
風機質量問題浮出水面是風電行業發展中的必然。按照歐美國家的慣例,每臺風機都要經過逐臺調試才能并網,而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到兩年。而在中國,前兩年內大規模上馬安裝的風機跳過了漫長的測風調試這一環節,2010年正好開始出問題。
技術先天不足
如果說中國風機質量問題是多種因素的耦合,很難認定為國產風機質量不過關,那么在此背后的核心技術缺失才是中國風電繞不過去的“病根”。
基礎羸弱的研發讓拷貝國外的技術圖紙幾乎構成了中國風電的全行業現狀。
長期以來,國內只看重裝機容量的增長和風電機組升級換代,國際風電先行者們更看重度電成本。“我們始終認為在風機20年的生命周期里,風機可靠運營和有效降低度電成本才是幫助客戶實現效益的關鍵。”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維斯塔斯(在中國市場排名第四位)總裁唐瑪勒說。
度電成本是指一臺風機在其生命周期中(通常為20年),綜合制造、發電、維護所有的成本,分攤在一度電上的成本。
“我們相信,基于生命周期的成本才能代表風機的真實成本。”唐瑪勒說。而在這里,中國風機的“技術內涵”跟外資風機企業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然而,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這樣的理念卻難以被中國客戶接受。“維斯塔斯的產品確實是好東西,但如果價格能低點就更好了。”這幾乎代表了絕大多數風電業主的真實心態。就是在這樣的普遍認知下,中國風機以其相對低廉的價格和相對突出的性價比優勢迅速開疆辟土,大規模占據了國內風場。
然而,中國制造風機的這種優勢正在喪失。2010年,當中國進階全球第二大風機裝機市場后,中國風能市場生產過剩和新裝機增速放緩態勢明顯。中國風能市場或開始告別純粹的規模為王時代,電場業主開始審視質量、技術和電場實際運營成本。中國風機盡管價格比外資風機便宜約20%,但屢屢出現的“小毛病”與居高不下的維護成本開始逐漸讓業主改寫了手中的訂單。
對于中國風機制造商而言,他們在過去五年的第一輪發展中依靠買國外的技術圖紙和低廉的制造成本,迅速搶占了市場份額,但在增速放緩的第二輪風電發展中,技術先天不足的劣勢已開始逐漸顯現。
圈海?圈錢?圈配額?
2010年,中國風電爭奪戰從陸地轉向海洋。2010年,廣闊無垠的海洋讓雄心勃勃的中國風電找到了新的爆點。
2010年9月10日,中國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在北京開標,這是全球海上風電首個大規模商業應用項目。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的啟動,也意味著國家即將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
中國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于2010年5月18日正式啟動,4個項目均位于江蘇。其中2個近海風電項目位于江蘇的濱海和射陽,各裝機30萬千瓦;兩個“潮間帶”項目位于東臺和大豐,各20萬千瓦。這四個項目均有中國最具權勢的五大國有發電集團華能、大唐、國電、華電、中電投參與其中。
如同過去5年陸上風電頻繁出現的地板價,此次中電投報出了0.6101元/千瓦時的最低電價。而五大發電集團的報價都集中在0.6元至1.2元/千瓦時區間,這已經與陸上風電上網標桿電價0.51元至0.61元/千瓦時接近。這一價格低得超出想象,因為考慮到高昂的建設成本和維護費用,海上風電的成本可能會是陸上風電的2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對此直言不諱,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公開表示:“中國風電真正的運營商全是大國企,它們去搶占資源,不賺錢也沒關系——因為他們有別的、更大的贏利來源。”
倪維斗院士點破了其中之“道門”。這主要是大型能源央企發展風電的興奮點在于圈地、圈資源,以及由提高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帶來的“業績”。
電力集團面臨著完成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的壓力。對于各電力集團,國家要求裝機容量超過500萬千瓦發電企業在2010年除水電外,可再生能源配額達到3%,2020年則要達到8%。
“完不成配額就不能批火電項目,這將直接導致電力集團總裝機容量上不去。”記者在此前西北風電場的現場采訪時,一位電力公司業主方負責人告訴記者,“說白了,風電現階段不賺錢,主要還是為了火電配額。”
更進一步的考慮是,傳統能源企業通過包裝新能源業務上市,獲得融資,風電無疑成為“圈錢”的最佳題材。
“海上風電除了地基昂貴,造價也是陸上風電的兩倍,在技術上還有很多問題——比如監控比較困難,大部件海上作業昂貴,腐蝕性難以處理等。現在企業膽子很大,沒有認真地做過全面試驗,就下海了!在我看來,海上風電可以做點示范,但還不到大規模推廣的時候。”倪維斗說。
2011,效益將成為關鍵詞
引燃各大巨頭“圈海”熱情的,是政府編織的中國風電藍圖:按照規劃,到202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將從3000萬千瓦上升至1.5億千瓦,而其中海上風電的裝機容量將至少占到五分之一。
“不是企業不冷靜,而是政府不冷靜。”李俊峰一語中的。
隱藏在中國風電無序擴張背后的一個現實是中國缺乏風電整體規劃和有效的政策調控手段。而這樣的現狀將在2011年逐步得到改善。
首先值得關注的是,風電并網國家標準在經過兩輪的征求意見和修訂之后,將最快于2011年初正式出臺。該標準將對新建的風電場和風電機組在有功功率、無功功率、功率預測及低電壓穿越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李俊峰認為,這正是政策層面加強對風電行業調控的重要方式之一。
據了解,風電并網國家標準出臺后,對風機進行技術改造將進一步增加成本。另外,在技術層面,風電并網國家標準相對于2005年出臺的《風電接入電網技術規定》對技術標準要求更為嚴格。
而最近的消息是,首個國家級風電研究檢測中心日前在河北落成,這是國家能源局首批16個國家能源研發(實驗)中心之一。
據介紹,檢測中心建成后,將在風電研究檢測領域擁有話語權,將實現中國風電的四項世界第一:即第一個具備電網適應性檢測的風電試驗基地、第一個具備低電壓穿越特性檢測的風電試驗基地、第一個具備低頻風電機組研發和試驗能力的風電試驗基地、第一個具備多種儲能與風電聯合運行研究和試驗的風電試驗基地。
2011年,中國風電產業將持續海上風電高速膨脹,風電機組大型化,電網友好、自動化和走向國際市場四大發展趨勢,“下一個階段中,國內的風電業將更多地關注整體素質的提升,效益將成為關鍵詞。”李俊峰說。
李俊峰表示:“我們不僅要看到風電發展的大好形勢,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首先是中國風電裝備的質量水平,包括設備完好率、發電能力等還有待提高,雖然2010年中國風電裝機容量超過了美國,但是發電量只有500億千瓦時,仍低于美國;其次并網容量與吊裝容量的差別,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般來講國外先進水平未并網容量不會超過10%,而中國一般高達30%以上,影響了風電效率和效益水平的提高。”